改革开放•你我的故事②

改革开放•你我的故事②

2018-12-23    11'46''

主播: 中国地质大学广播台

801 8

介绍:
春风化雨沐华夏,改革开放乘东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在这东方大地上,回望40年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百折不挠、滴水石穿的韧劲,成功创造出一个个中国奇迹。 40年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校1974年定址武汉,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重生蝶变,赓续奋斗,从一所地质单科院校发展成为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改革开放”四个字,与你我他深刻相连,广播台将陆续推出《改革开放·你我的故事》,由广大师生一起,共同讲述我们的“改革开放” 故事。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本期节目《逸夫博物馆:创新地学科普,讲好地球故事》,让我们走进逸夫博物馆,感受地球46亿年沧桑巨变,倾听博物馆如何讲述改革开放的故事。 在78级研究生校友入学四十周年回母校聚会的日子,孙特在博物馆内的中国特色矿物精品展厅的矿石展品前驻足拍照。相对于十年前回来母校时看到的场景,这一次的回校,博物馆增加了许多新东西。40年前伴着改革开放春风入学的他,意气风发,就读于地层古生物专业,40年后,回来博物馆看到如此玲琅满目的展品也不免心生敬畏。他说道“现在这些展品实在太耀眼了,虽然上面标识的产地十分的丰富详细,但自己也离开专业太久,看着依旧有点陌生”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建馆初期,主要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标本。1975年学校迁址武汉时,部分标本也运至武汉,所以学校也开始积极筹建博物馆。1982年11月7号,学校30周年校庆之际,武汉地质学院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并于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2001年,受邵逸夫基金会和教育部专项资金资助,博物馆大楼建设启动,并于2003年落成,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在谈到博物馆的历史时,博物馆馆长刘先国不无感慨。最开始的逸夫博物馆设立在老图书馆一层位置,全部面积也只有1100平方米,馆藏展品大概只有一万件左右。规模小,展品单一,主要的功能是服务学校的教研科研。刘先国馆长说到:“当时不论从规模还是展品都是比较单一 经过学校这几年快速发展,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博物馆和当时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博物馆拥有独立的馆室,基本具备一个现代化博物馆的配置。所以说在场馆面积、基础设施和对外服务上都有大幅提升。” 如今,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博物馆主要展出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其藏品是由几代地质学者、本校师生自上个世纪以来在各种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积累起来的,也包括了校友和国际友人等捐赠的标本、以及部分购置的标本。目前馆藏各类地质标本3万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珍品近2千件,如著名的黑龙江东北龙、和平永川龙、鹦鹉嘴龙等恐龙骨架化石,以及各种珍贵的矿物、宝玉石、化石标本等。博物馆现已开辟了6个常设展厅,分别为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矿物岩石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产资源展厅和张和捐赠展厅,还将开设水资源、环境和地质灾害展厅,还有2个临时展厅和科普教室。“当年的展览更多是和地质特色有关的展品。后来建新馆以后,整个展览设计更加专业化。包括从展层设计到布展更加现代,化镇馆之宝更多、更好,标志性标本也更有显示度。无论是从质还是从量上都有显著性的飞跃“ 逸夫博物馆持续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按照4A景区标准健全完善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对馆内及周边的科普旅游接待、环境及交通管理、安全保卫、业务建设、后勤保障、日常行政事务等实施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朱彦堂,4年前来到地大物业工作,现如今已经在博物馆工作已经有了两年半的时间,每天认真做好博物馆的安保工作,也见证了博物馆的变化。博物馆每年都在更新,在一楼临时展厅里面有很多都是国家级的宝石,比过去馆藏丰富多了在博物馆里面工作还挺自豪学校也邀请在湖北省内武汉市内一些高中来这里参观 与此同时,博物馆在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2005年至2018年,共有1000余名校内外志愿者在逸夫博物馆的团队讲解、大型活动、科普巡展和研学活动中提供志愿服务,志愿者服务时间总数超过3万小时。20余名志愿者讲解员在各种级别的讲解大赛中取得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全国国土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武汉市科普讲解员大赛一等奖等佳绩。 17级遥感专业的刘子炎在今年3月份加入了博物馆的科普讲解队,为来馆参观的游客讲诉地球的变迁和发展。对于她而言,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每次讲解活动后都会收到游客的一些反馈,其中包括了不少关于探求地球物理、奇奇怪怪但是有趣的问题。在一次次的讲解活动中感受地球的沧桑巨变,并在这个过程中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 “其实讲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不但让你掌握地学珠宝方面的知识,还可以让你结识更多有趣的人,其中包括讲解队队员甚至是来听我讲解的听众。在讲解队做讲解员这段经历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中非常宝贵的经历,而且也希望博物馆能继续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博物馆” 在对外开放之后,博物馆增加了很多社会服务的功能。经常进社区、进中小学校一些举办科普性的活动和讲座,比如今年夏天和常州恐龙园联合举办了恐龙文化知识进学校的活动,活动非常受欢迎,收到了许多高校的邀请。刘先国馆长也希望通过这些讲座和活动告诉大家如何科学认识世界。“我们博物馆做这么多走出去的科普活动目的就是希望在中小学生心中,从小就播下一颗热爱地球科学的种子,以后说不定他们就会从事地球科学的事业,这样我们的事业就后继有人,那么这个事业就会越来越发展“ 刚回国不久的李樱子在网上搜寻到了有关恐龙骨架展览的信息,趁着周末空闲的时间就带着自己的孩子Francis来博物馆参观,希望带他见识一下完整的恐龙骨架。她说:“这些展品真的是实打实的非常珍贵,不只是矿石展还是说生命起源这个主题馆都是非常好的,知识性很浓厚。我小时候没看到的东西希望我的孩子能看到“。而恐龙骨架带来的栩栩如生的场景也给Francis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认为”最喜欢的就是恐龙,因为恐龙很大“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逸夫博物馆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提升专业素养,强化对内外展示服务,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文化特色、育人特色与服务特色功能,拓展地学文化普及格局,取得系列成绩。可以说,逸夫博物馆也是学校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走出去”的活动越办越多,越办越好;“引进来”的知识和设备更加丰富、多元化。逸夫博物馆已经形成了景区与博物馆、学校与社会、自然与文化“三个融合”的发展模式,建立起地学立体科普系统,面向学校,服务教学科研,成为育人的课堂;面向社会,讲好地球故事,成为科普的殿堂;面向国家战略,增强文化自信,成为筑梦的平台。 编辑:陈心尧,高钰婷,杨志澳 记者:陈心尧,高钰婷,杨志澳 图片来源:地大电视台 播音:尔遇&舒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