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行文|是谁调换了我的父亲

千山行文|是谁调换了我的父亲

2019-03-13    17'53''

主播: 中国地质大学广播台

550 5

介绍:
“庆多正酣睡着,良多和绿静静地看着孩子的脸庞,眉毛像吗,眼睛像吗,这是他们的孩子对吧?” 从单读上接触到《如父如子》时,我以为是又一个“父亲的背影”,然而过去所碰到的,为人所谈而我所听见的,是中国父与子。知晓作者为是枝裕和,我着实想去了解一下日本文学中的那些拘谨但细腻,马虎但大方的不同亲情体现。 是枝裕和,是作家,也是一个优秀的编剧,导演,曾经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日本最佳导演称号等荣誉,或许也是因为这样一种写与表现相结合的职业,我们能够从他的作品中获得间接性的生活体验。 《如父如子》既有本身的文学出版,也有相应的电影公映。电影名为“是谁调换了我的父亲”,名字虽说更有吸引力,为其长处,然而我私下认为,其书中内容,可以更加主观地体现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不同人的心理活动与真实想法。 《如父如子》终归是要成为剧本,也终归是要成为电影的参照,所以语言常常简单容易理解,对话成段更是普遍不过,它不像《2666》那样一章涉及甚至百个文学家,语言晦涩难懂,很适合娱乐与精神阅读。其中潜在的伏笔手法也让读者往下读时,恍然大悟。 是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是谁调换了我的孩子?这两句话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便是整部作品的主旨。精通音律,帅气壮实的良多有一个学琴缓慢,瘦瘦小小名叫做庆多的孩子,而顺从妻子,身材偏小的熊大,却有一个体格健壮,性格执拗的名叫做琉晴的儿子。且不说长相的不同,性格已然迥异。《如父如子》讲述的正是医院抱错的两个孩子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与协调。这样的故事似乎已经落入了剧情的俗套,然而最戏剧性的是双方父母向医院打官司时,护士的证词却是出于对良多家的嫉妒而故意掉包了孩子。睁眼闭眼且先放过,我更为关心的是故事中父亲为孩子的改变,孩子对父亲的体贴,其动人之处可令人想到自己的记得的、忘掉的温情。 书名为《如父如子》,母亲却必不可少,与良多作为父亲的严格与缺乏耐心相比,绿的温柔顺从,对孩子的挂念、关心更加甜暖。而另外一位母亲:由佳里,性格即便强势,也能和自己的孩子们嘻嘻乐乐,打成一片。在《如父如子》中,母亲始终是一个主要的角色,似两岸唯一的船,方便着父亲与儿子的沟通。失去船,只靠游过去,见不到边界,只剩下隔阂。 引为代表的:绿常小心翼翼地请求良多休假,制造庆多和良多的相处机会;同时,绿也鼓励孩子庆多学习钢琴,让父亲开心。 小说的展开必有矛盾的发生,集中体现为夫妻之间、孩子之间性情的不同,两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家庭教育不同。夫妻之间的不同体现在:绿温柔顺从,普普通通,良多是大男子主义,优秀能干;由佳里强势现实,样貌美丽,熊大则常常唯唯诺诺,长相粗糙;孩子的不同则在于庆多胆小懂事,琉晴反倒是大方直率,不讲究礼节;良多家境殷实,家教严格,雄大经济拮据,孩子们有打有闹;矛盾的化解与发展产生一个个的相处问题,比如亲生孩子回到亲生父母家中的生疏与局促,比如良多对雄大开口闭口赔偿金的厌恶。同时,矛盾之间也产生了新的情愫,绿与由佳里的心意相通,庆多与琉晴产生的密切友谊,成了最好的证明。 整部小说的以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作为书作,它的不同特殊在于电影色彩,譬如蒙太奇手法,仅仅是我个人这样理解,小说中存在着多个画面,一面在放映着良多家庭,另一面在展现雄大一家。大抵是因为选取的并非国家级素材或是大人物,《如父如子》便比较注重人的肢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如:“和往常一样,讨厌被由佳里擦头发的琉晴开始四处乱窜。好不容易将他捉住,用毛经过把琉晴兜头罩住的由佳里就那样静静地站着,终于她紧紧地抱住了琉晴。”心理上“由佳里始终在忧心,这样下去好吗?但他并没有把这忧心诉诸语言,去说给雄大听,即便说出口,雄大也只会摸不清头绪说一些玩笑。”这些完全可以视为剧本的旁白与解释。 《如父如子》情感输出最大的莫过于不论父母是谁,他们对养子都视如己出,对亲子也是关心有加。正像是小说中的伏笔,雄大与由佳里在初次见到良多夫妻二人时,总不忘记提起医院赔偿金一事,当良多提出希望两个孩子都由他抚养,他将给出满意的数目时,雄大与由佳里却火冒三丈,且不说嘲讽,拳头已然落在良多的脸上。“雄大推开由佳里,粗暴地一把揪住良多的衣领:‘打算用钱买吗?你想说让我们把孩子卖了换钱吗?嗯?这世界有钱能买到的东西,也有钱买不到的东西’。”在为孩子一事情争吵时,双方父母注意到孩子们的神情,停止了说辞。交换住宿时,各自的亲生母亲一边做着亲子最爱的美食,另一边思念着养子的面容,眺望着熟悉的方向。 因两个家庭的不同,相应衍生的经济阶级也不同,良多虽是富裕,但因为自身的家庭原因常常不通人情,利益至上,对待自己的妻子心生怨念,瞧不起自己的哥哥,对雄大夫妻二人的愤怒感到不服气,不愿轻易道歉。绿出身农村家庭,举止拘谨不够大方,成事顾忌。雄大生活虽然不景气,然而乐观向上。在某种程度上,小人物成了社会的一个小的影射,即经济与修养的不完全契合。 “你还能像以前一样爱着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吗?” “能爱啊,当然能!像或不像这件事,只有没有感受到与孩子羁绊的男人才会纠结。” 如父如子,是父亲,是儿子,儿子像父亲,对吧?最让我心疼的人物是小男孩庆多, 为了讨父亲开心,努力学着自己不喜欢的钢琴;为了讨父亲开心,克服了害怕昆虫的障碍;趁着父亲睡着时,庆多偷偷拍下父亲的面容,留下对良多的回忆,在雄大家早醒时一个人呆呆地望着窗外,想念着自己的父母。在正式换回亲生儿子后,良多想到这些,眼泪溢出眼眶,划过脸颊,掉落在地。即便是小男孩,也有他的敏感之处,不像琉晴一般,再见养父母时紧紧拥抱,而是慌张逃走,愤怒离开。“爸爸已经不是爸爸了。”庆多让良多意识到自己作为父亲的不称职,意识到练琴时那么努力的他。 父有望子成龙,儿有成器之梦。良多对庆多严格的家教,是源于家庭的期望。但凡只是注重子女的技能修养,奔波于工作,忽视亲子时光,其中的伤害不仅是隔阂与代沟而已,更甚的是往后的行为伤害。《如父如子》所给的启发依我之见,是亲情内的相互体贴。 《如父如子》对我的感染力在于:自然地想到,在我、母亲、父亲之间常常是我黏着母亲,母亲回应我的淘气,而父亲常常是一个人坐在桌旁,烧着茶水。父亲会不会也和良多一样,只是忙于工作,不愿多去在意家中事。会不会有许多这样的家庭,父子之间常常隔江万里,忘不到南北东西;会不会父子之间相互关心,却常常故意不去流露;会不会父对子的严格要求是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众多“会不会”所带来的联想无不说明了《如父如子》间的两种家庭模式是社会普遍存在的。 只一个希望,不论是父亲或是孩子,细细读读这本书,看看对方的面容,眼睛一样大吗,眉毛一样细吗,肩膀一样宽吗,久久看过之后,父亲是孩子,孩子像父亲,他曾为另一位笑过,担心过,难受过,而吵架时是不是就像在和自己闹矛盾呢?往日得了空,父子间一起喝着茶,或者看着电视,打着游戏,开了心扉畅谈过往未来,为做错的事道歉,为温暖的事感恩,像良多追着庆多,像庆多跑向良多。像附身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