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从商品交换着手,将货币起源的论证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价值及其形式
在远古的原始共同体中,人们的劳动是直接根据整个共同体的需要并在共同体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劳动产品则归整个共同体所有,并由共同体统一分配。这时,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劳动区分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劳动产品的私有性使得商品交换成为必然。当产品的交换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行为时,产品的生产性质就变为为交换而进行,即这时劳动产品就成为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商品。
商品是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或叫做抽象劳动的产物。这种凝结在商品中一般的抽象的劳动,即商品的价值。商品流通遵从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交换,价值取得了可以捉摸的外在形式,这就是价值形式问题。
②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首先,原始公社阶段,由于每个公社内部都是以自给自足为主,所以交换发生非常偶然。不过只要交换,就把前面所讲的价值形式表现出来了。假设两个共同体之间偶然地发生了一只羊与两把斧头相交换的事件,从用羊交换斧头的公社来说,他们的羊的价值用斧头表现出来了:一只羊值两把斧头,斧头成为羊的等价物;从用斧头交换羊的公社来说,他们的斧头的价值用羊表现出来了:一把斧头值半只羊,羊成为斧头的等价物。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价值的表现纯属偶然,所以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的价值形式称为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其次,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共同生产逐渐被个人生产所代替,公社与公社之间的交换,一步一步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所替代。交换日益发展。这时候交换不是偶然出现,而是为了某种需要而交换,于是,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会由许多种其他物品表现出来。比如一只羊不仅可能与两把斧头交换,也可能与一袋粮食交换,与几捆烟叶交换等等。于是,一只羊值多少,不仅由两把斧头表明,而且也由一袋粮食、几捆烟叶等等表明。对于一种物品的价值可由许多种商品表现出来,而所有物品都可成为表现其他物品的等价物的这种情况,马克思称之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第三,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物物交换逐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当羊的所有者希望用羊来交换粮食时,粮食的所有者在此时此地并不需要羊,而是需要另外的什么东西,如烟草;如果烟草所有者也不需要羊,而是需要斧头,那就要了解斧头的所有者需要什么。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这种繁复的交换在经济发展中势必催生人们智慧解决的办法——频繁交易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某种物品进入交换的次数较多,其使用价值较多地为进人市场的人们所需要。当各种物品都频繁地要求用这种物品表现自身价值时,这种物品就成为所有其他物品价值的表现材料,成为所有物品的等价物;而这种物品一旦成为所有其他物品用来表现价值的等价物,那么它就具有了可以与所有物品直接交换的能力。这样交换就简单多了,物品要交换时先换成媒介品,即先要求用媒介表现自己的价值;就可方便地用媒介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其他产品。这个用来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媒介,马克思称之为一般等价物;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马克思称之为一般价值形式。
第四,随着商品生产的继续发展,从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几种商品中必然会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等价形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特殊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或者执行货币的职能。”②当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时,马克思称之为价值的货币形式。
③从交易的社会成本角度比较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的交易
如经济中存n种商品,在物物交易的经济中所需要的交易网点相当于任意两种商品组合的数量1/2×n(n+1),
在货币经济中,由于定义只有货币与非货币商品的交换而无非货币商品之间的交换,所以所需要的交易网点数量是:n-l。从这个简单的对比上,就可以看出货币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商品经济运行的效率,成本也低。
【信用货币】
可签发支票的存款、商业票据等通常概括为信用货币。
顾客可依据存款向银行签发支付命令书——支票,并用支票支付货款,支付各种收费,履行对国家的财政义务等等。通过支票的收付,付款人在银行存款账户上的相应款项转为收款人在银行存款账户上的款项;依据存款,收款人又可履行自己的支付义务。这样的过程称为转账结算。可用于转账结算的存款,与银行券同样发挥货币的作用。所以,这种可签发支票的存款被称为“存款货币”。
定期存款和居民的银行储蓄也是货币,只不过它们是不能直接流动的货币。就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这一点来说,与储存在家里的不流动的铸币和纸制的货币有类似之处。
【外汇的种种形态】
讲到外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某种外币现钞,还必然会想到与相应钞票伴随流通的小额金属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