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鼓书简称“鼓书”,俗称“说书”、“脚蹬梆”,主要流行于晋东南的山西省襄垣县及其周边县区,远传至阳泉、陵川等地。它成型于明末清初,清代中叶发展成熟,达于兴盛,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襄垣鼓书由一人、两人或多人分持鼓、板、锣、钹和二把、二簧、胡呼、月琴、三弦、八角鼓、二胡、笛子、笙等乐器边说唱表演边自行伴奏,其演唱有独唱、轮唱、对唱、领唱、合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还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分别配合以坐、站、走等舞台动作。有些技艺超凡的掌班(掌板的鼓师)艺人可以一人手脚并用,同时演奏平板鼓、挂板、脚锣、小锣、镗锣、脚梆、木鱼、镲、钹、惊堂木等全套打击乐器。
襄垣鼓书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有快、慢、跺、抢等多种唱法和“起板”、“二性板”、“紧板”、“慢板”、“散板”等多种板式,还有一些别具特色的闹场曲牌。在长期的发展流变中,襄垣鼓书吸收当地的地方小调、道士化缘调、民间叫卖调及梆子、落子、秧歌等的音乐元素,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深受民众的喜爱。其传统曲目有《水浒传》、《三国》、《包公》、《奇巧断》、《借亲记》等百余种,可分为历史、公案、侠义等几大类,内容极其丰富。
襄垣鼓书不仅保存了诸多宋元“鼓子词”的艺术基因,还大量吸纳了明清以来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成分,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但目前这一古老的民间曲艺形式正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后继乏人,急需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