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的耳朵vol.3《关心的 熟悉的》朗读者:黄晨

剧场的耳朵vol.3《关心的 熟悉的》朗读者:黄晨

2020-09-14    04'39''

主播: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1055 7

介绍:
《关心的,熟悉的——给某杂志编者的信》 作者:夏衍 朗读:黄晨 某某兄: 关于文学作品“怎样选取题材”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答复的,况且到了重庆,乱哄哄的静不下来,手边又没有一本可以参考的书,这问题更叫我从何答复? 姑且就最近看的一个戏谈谈吧。这是一位好心肠的朋友写的,主题很正确,情节很曲折,在这很少有战争气息的大后方,材料也还算得上新鲜。它写的是一支游击队的斗争与成长。但,我看了觉得不舒服。舒服者,可以不觉得是在看戏一般地安安心心快快活活地看下去之谓也。看好的戏,读好的作品,不是有一种忘我的,陶醉于作品之中的境界吗?我所说的不舒服,就是这种境界的反面。从一个乡下老太婆嘴里有条有理地讲出一大套抗战理论,你会觉得异样吧。政工人员在台上装腔作势,空话连篇,你会觉得可笑吧(战争已经第六年了)。男人和女人碰在一起一定要恋爱,剧中的人物正像肚子里装好了一部机器的傀儡,发条一开,走直线的老是直闯,绕圆圈的老是回旋,光明一定胜利,黑暗一定失败,情节照着公式进展,性格依着主观决定,这不会使观众打呵欠吗?“二加二成四,三乘三得九”这样的事,也板起面孔在台上反复申说,努力不休,不会使观众讨厌吗?我以为凡是使观众觉得“看不下去”,觉得“坐立不安”,觉得“不忍卒睹”,觉得“不是这么一回事”,意识到“这是在做戏”的一切,都是主观主义的产品,都是应该从创作中驱逐根绝的事情。 因此,我以为我们要强调:不熟悉的不写,不关心的不写。 不熟悉游击队,一定写不好游击队。不熟悉而偏偏要写,所以只能凭概念来想象,凭主观来安排,一切都是“想当然耳”,于是人变了机械。 不关心游击队,也一定写不好游击队。不关心而偏要写,那便是做作,虚伪,言之无物,为写作而写作,硬把无情做有情,结果是台上的眼泪只会使台下的观众哄笑而已。 一个“世界人”应该多关心世界上的动态,一个“社会人”应该多留意社会上的现象,把视野放宽,以一种与世界社会共休戚,同忧喜,共歌哭的心情,多看,多想,多调查.......那么不关心者可以关心,不熟悉者可以熟悉,人物可以有生命,故事可以入情理,否则,尽管勉强写,结果也不过是使观众顰蹙的公式八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