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文 松涛  朗诵 耐心等待

爸爸/文 松涛 朗诵 耐心等待

2018-06-18    15'25''

主播: 耐心等待😍

166 5

介绍:
爸爸 文/松涛 我叫父亲爸爸的时候,是八零年的秋天。在以前,我叫父亲“爹”。 在那个年代,我们偏辟的小山村里几乎都叫父亲“爹”。唯有几家的小伙伴,叫父亲“爸爸”。其原因是,那几家小孩子的父亲是在城里面上班的工人。 就这个爸爸称乎,足以让那几个小朋友在我们面前有种自豪的心理。 我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和其他小伙伴的父亲一样没有文化。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生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所以外面的世界,在父辈们的脑海里,是一个未知的遥远梦想。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放学后在家背课文。当我背到我们祖国的首都是北京时,在一旁抽着旱烟的父亲走到我面前问: “娃; 北京真得在北面吗”? 我被父亲的问题给问住了。小小的我同样也未走出过大山,我朦朦胧胧的摇了摇小脑袋望着失望的父亲。父亲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狠狠抽了口烟,然后,在石头上碰了碰旱烟锅说; “娃,好好读书。长大后,你一定知道北京到底在什么地方”。        就是揣着父亲这句话,让我苦读寒窗十余载。也因这句话,让我种几亩山地的父亲,付出了许多苦难和艰辛。         在大山里读完了七年学业。终于在八零年的秋天,我接到了上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临走的那一天晚上,是一个冷冷的秋夜。西北风吹得旧窗户吱吱作响,好像一切的事物都在萧条中萎靡不振,只有满天的星光,窥视着沉默的山村。父亲望着我单薄的身子说: “都因土薄山贫,才有了山村的秋寒”。 的确,早已没有生命力的植物,让秋风轻轻一碰,就满山荒凉了。      虽然已是枯叶黄秋,然而,在昏暗油灯下,父亲的表情却显得格外兴奋。父亲不抽他的旱烟了,不时地在石房中来回走动。一会儿背着双手,学村干部们走路的样子,一会儿又学着从城里归来探亲人说话的腔调。我看着父亲高兴的样子心中酸酸的。我知道,在这艰难的七年中,父亲的双鬓已泛起霜白,背也弯了许多。不知怎地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我扑在父亲怀中,流着泪水喊出了第一声“爸爸”。惊讶兴奋的父亲,把我搂得紧紧的,两行热泪滴在了我的额头上。泪水好烫好烫...... 那一夜山风很冷,可我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第二天,天还末亮,父亲就把我叫醒。匆匆吃了些地瓜汤,就急急赶路了…… 父亲担着我的行李,走在灰朦朦的山路上。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我们已经爬过了好几道山梁。当我们走出几十里路时,天色慢慢地发亮。这时,我才突然发现,我们走的这条山路是多么狭窄。左侧是高山峻岭,右侧是万丈深沟。我心一惊,怪不得父亲总是走在我的右侧。 一抹秋日的早霞照在了父亲身上。我忽然发现父亲,是那么地高大英俊。他那慈祥的目光,多像晨曦中的光芒,暖暖地呵护着我。此时,父亲的大脚板好像年轻了许多。高兴的父亲,竟然唱起了山里人祖辈传唱的歌谣: 小麻雀呀,你飞呀飞,飞到山外莫飞回....... 这首歌谣,在我小时候夏夜乘凉时,在奶奶的摇扇中听过,今天听父亲唱 的确是头一回。听着我心里酸酸的,眼睛热热的……     走了一天的山路,终于在黄昏时我们赶到了学校。但是,县城已是华灯初上了,学校的大门也早已经关了。还好,在学校大门的一侧,一间小屋里还亮着灯光。父亲轻轻迎着小窗射出的灯光,小心翼翼地敲响了小屋的窗棂。“谁呀”?从窗户的灯光中,探出了一位老人的面孔。父亲迟疑了一下说:“大爷,我们是新生报到的”。“都啥时候了,老师早回家了”。老人说完把头影收了回去。父亲连忙掏出了已经干瘪的香烟,再次敲开了窗户,并向老人说明了情况。老人犹豫了一下说: “要不,先在我这里挤挤,等明天老师来了给你办手续”。疲惫的父亲高兴地点了点头。      父亲把我的行里李安放后,用恳切的语言说; “大爷,孩子就交给您了,山里的孩子不懂规矩,您多操心”。老人家望着父亲说;“你不住下”?父亲说:“我得赶回家,明天还要下地刨地瓜呢”。       父亲临走时,从怀里掏出两个大地瓜递在我手里说:  “娃,饿了就吃吧”! 我捧着父亲用体温暖热的熟地瓜,含泪目送父亲的身影消失在异乡的夜色中…… 当我狼吞虎咽吃完两个地瓜后,我仿佛感觉到父亲仍然站在屋外。     我借着灯光从窗户往外一望,父亲依然站在窗外向里观望。我再也控制不住热泪奔流, 冲出小屋,大喊着:“爸爸......”       岁月匆匆,时光流逝。事情已经过去了二十几年,当我的孩子甜甜地喊我爸爸时,我就会想起那个秋夜,想起爸爸那苍老疲惫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