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的呼唤
---谨以此文敬献启蒙恩师和同窗
良师玉伟李家女,正直娴雅柔声语,点滴平凡成壮举,勤勤恳恳育桃李!花甲之年忆往事,仿佛又回年少时,爱意满满至心底,呼唤人间真情意!愿您跟我一道重走儿时路,走进李老师伴随我们成长的那段难忘的不可复制的日子……
上篇:春风化雨李老师
孩童只知老师好,音信皆无何处找?
当我上小学三年级下半年的时候,在班级里就流传:李老师要调走了,李老师要随丈夫从军回天津了。那时候我还小,也不知道关心老师,问问老师。心里总在幻想着,老师对我和同学们都那么好,不会离开我们的,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的。直到来年春天,开学上课时,来了一位新的班主任老师,我才真的认识到,我的启蒙老师李玉伟走了,真的走了。这时在我的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回忆着同老师朝夕相处三年的那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心里有很多很多话要同老师讲,但现在……?
1965年7月,是我正式进入学校读书的开始。我家哥五个,我排行最小,哥哥们怕我一个人第一天上学找不到班级,三哥一大早就领我到县红旗小学一年一班报到。上课铃声响起,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教师走到讲台,和蔼可亲地给同学们讲入学注意事项和小学生守则。她就是我的班主任李玉伟老师,她个儿不高,脸略微红润,闪着智慧的眼睛,梳着两条长长的辫子,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教室,爱上了上学!她为人正直,从不袒护和偏爱任何一名学生。特别是在那个动荡的“文革”年代,老师从没有因为谁的家庭是黑五类,谁的父母被批斗了,而另眼看待和歧视。那时我们感觉她像邻家大姐姐一样可亲可爱。
李老师爱生如子,真心付出,亲情奉献。她用慈母般的胸怀,抚育我们成长!为了不让每一名同学掉队,耐心细致地教我们学习方法。特别是对待差生,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按照学生的家庭住址不同,成立学习小组。并通过不断的提问和考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她还不顾夏天的酷暑和冬天的严寒,经常家访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每名同学家里,都留下了她辛劳的足迹。
那时候条件艰苦,教室是靠炉子供暖,冬天又极其寒冷,她每天很早就第一个到教室生炉子。我从小就体寒,一到冬天手背就冻坏,不论戴棉手套,还是祖母为我做的鹅毛垫系到手背上都不行。李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上课时,把我尽量安排到炉子附近,让我能专心地学习。
班级男同学的头发长了,她不嫌脏不怕累,常年为同学们理发,一理就是三年……
往事历历在目,还有很多,很多……
她用平凡小事抒写了她在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形象!
岁月如歌,转眼李老师同我们分别已有五十年了,李老师对同学们慈母般的关怀,真是不胜枚举,同学们深深藏在心里。我们为有这样的好老师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们是多么想见到可敬可爱的恩师啊!可是现在到哪儿去找呢?
中篇:五十年后再相逢
满园春色百花归,半世师恩意难追。
2018年3月,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百花待放的季节,对我们全班同学来说,这更是一个令人振奋,永生难忘的时刻,在同学毛金兰、吉丽红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李老师。这五十年期盼,这半个世纪的眷恋。就像孩子找到母亲一样,同学们在微信里,倾诉着五十年的离别之情和曾经的过往。吴淑清同学说:“当时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父母要让我辍学,老师知道后,到家里,耐心细致地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最后父母想通了,同意我上学了”;王振宇同学说:“有一次我有病,几天没上学,老师亲自到我家里探望”;吉丽红同学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思念,写了一首诗:“师生分别五十载,当年孩童今感慨。启蒙教悔终难忘,微信群中您走来。春燕八方绕梁转,叽叽喳喳把名猜。年逾古稀声爽脆,耕耘辛劳花盛开。学子祝福送安康,夕阳共度神仙赛”。
当我接到毛金兰和吉丽红在微信里告诉我的消息:“你想要找的李玉伟恩师找到啦!”听到这一喜讯,我激动地眼含热泪,不能自已……,微信里又看到了两张老师的照片,一张是年轻时的,另一张是近照。当时心里是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我又能聆听到老师那和蔼可亲的声音和谆谆教诲;惭愧的是,时间隔得太久、太久了,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通讯的落后,一直没能联系到老师。这五味杂陈的心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要感谢手机微信的力量,是它让我们失联近五十年的师生再叙情缘。更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国家的强盛。我也写了一首诗:“满园春色百花归,半世师恩意难追。师表讲台风采展,三千桃李一生随。青春貌美行高远,银发慈祥子孙围。国泰民安逢盛世,师生共叙敞心扉”。真情为我们牵线,爱为我们搭桥,让我有了要动笔写点什么的冲动……
大家同老师的心里话怎么也说不完。同学们激动的心呀,真是溢于言表,如同回到童年时代。你说这能不是我们一班全体同学的盛大节日吗?老师在微信上也说,她也非常想我们,同学们大多数的名字她都能叫出来,她和同学们当年在一起时的往事,也记忆犹新。而且我们一年一班全体同学的名单,老师现在还保存着,可见老师对学生也是情深似海呀!你说这能不是我们师生一生的情缘所在吗?
下篇:心底呼唤情满怀
花甲古稀故乡来,心底呼唤情满怀。
在微信里,我已经同彭宏伟班长初步考虑,今年八月份,我到北京和他一起去天津大港油田看老师。可是没想到,喜事来得这么快,今年七月初,李老师要回故乡明水,同她五十年前曾经教过的几期学生包括我们班的学生聚会。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得不得了,每天都在翻着日历算日子,同时,又用电话和微信不停地联系,落实老师的行程。一个六十岁的人了,就像几岁的孩童盼过年一样,急切地盼着和老师,不,是和母亲见面。
当得知老师在去明水聚会之前,先到哈市,后到大庆时,我想,老师到大庆一定要安排好。七月九日这天,是我最兴奋、最高兴的一天,李老师来大庆到亲家串门,我已经约好,并买了鲜花,约了大庆的几名同学一起和老师相聚。下午三点,我和毛金兰同学一起接老师,到满满海鲜大酒店给老师接风洗尘,敬献鲜花。席间,我们和老师聊了很多很多自己童年的往事和这几十年各自不同的经历。餐后,我们和老师一起到大庆铁人广场、铁人纪念馆参观拍照,补上我们师生分离五十年的缺憾(同老师一直没有合照)。晚八点钟,我同毛金兰同学把老师安全送到她的亲属家。回到家我的心也一直处在亢奋状态,久久不能入眠,总是在回味着同老师相聚的点点滴滴、分分秒秒。
2018年7月14-15日,是我们红旗小学一年一班同学,欢迎老师回故乡明水聚会的时间,同学们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回到了明水。有北京的、宁波的、山东的、哈尔滨的、大庆的。同时班长又找到四位同李老师当年的同事孙家庆、单连贤。李隶书、薛淑珍。这些老师有的当过班主任,有的代过班级的课。联谊会上,班长让我代表同学发言,其实,说是代表,我又能代表谁呢?同学们都是五十年没见到老师了,都有满肚子的心里话要跟老师讲。我只能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了一篇准备已久的《难忘恩师情》散文诗。老师听了我和其他同学的发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哽咽地说不出话来。同学们又唱起了童年时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荡起双桨”,“王二小放牛”等。联谊会在“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的歌声中结束。
上午,我们和老师一起到明水县的公园游玩和拍照。同学们都抢着和老师拍照,师生在公园的草坪上,手拉着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重温了儿时的歌谣。中午酒店就餐,班长耿德斌做了这次聚会的总结性发言,并赋诗一首“相聚何必走天涯,公园花冠景色佳。信步绿荫仙境地,鬓霜银丝忆芳华”。老师和同学们在听着、唱着“我不想说再见……”的歌曲声中,依依不舍地道别。
这里边还有个小插曲,我同吉丽红同学在私下里交流得知,老师到哈市后,由亲属安排了住宿,她想接老师住在自家的心愿没能实现,老师是怕给学生添麻烦,最后她争取到了,请老师和家人吃顿饭的机会,她爱人一直陪着,让老师特别高兴。真是师生情,升华如同母女情!这次同老师在一起,我们很多同学都管老师叫妈妈,真的,那时的老师,就像妈妈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关心、培养着我们成长。
我也在同老师的交谈中,得知,李老师这一辈子也不容易。工作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国家的教育事业;退休后,也没有过上几天清闲日子。丈夫脑血栓卧床十七年,女儿在国外,十七年就她一个人照顾丈夫。对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她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说,李老师既是一名好老师,又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是呀,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也说不尽我们对老师的无限敬仰和感恩之情。李老师是我们遨游知识海洋的引路人,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榜样和指路明灯。是她让我们从原来一无所知的孩童,吸取了知识的养分,长大成才。人们常把母爱比作大海,李老师对我们的爱比天高,比海深。她像慈母一样,永远伴随着我们的人生!
祝愿李老师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