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湾村记  上篇

下湾村记 上篇

2020-03-08    16'02''

主播: 耐心等待😍

146 2

介绍:
下湾村记(上篇) 作者  辛振乾 群山环抱,郁郁葱葱;云烟氤氲,流水潺潺。天空蓝得像是要滴下染料来,浓密的树木和竹林枝叶交错,像一层浓厚的绿云,被无数的叶子覆盖着,走近了,绿里才现村子。 村子叫下湾村,隶属河南省淅川县寺湾镇罗岗村,我的家就在这里。 罗岗村由罗岗、大黑山、小黑山、高沟、罗家营、辛家山和下湾7个自然村组成。 在7个自然村中,下湾村最独特。村子极小极小,四面环山,一条无名小河像玉带似的穿村而过,把村子一分为二。房屋仄仄斜斜,并不规矩。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土坯房依然昂扬挺立着,似乎诉说着岁月的沧海桑田。村子像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是一件出土的文物,质朴、浑厚、原始、沧桑。        听老人们讲,过去村庄一片荒凉,没有人居住。后来,在历史上的那次有名的大迁徙中,有2个辛姓兄弟来到这里,依山而就,伐木盖房,开荒种地,繁衍生息,才使这片荒凉的沟壑成为一处“世外桃源”。        我在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村子为何叫下湾村?村里除一家李姓外,其余全部都是辛姓人家。而在村北约2公里有一个叫辛家山村子,但是全村仅有寥寥几家辛姓人家。十里八乡的人们说起“辛家山”,指的就是“下湾”;而真正的辛家山,人们都叫“上湾”。由此我推测,会不会是先辈们最初居住在辛家山,后来迁徙到下湾的?小时候听老辈们讲过,以前下湾村李姓居多,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李姓日渐式微,至今只剩下一家人了。现在村里仍有一些地名可以印证李姓以前是大户人家,比如,李家宅子、李家坟,等等。        家乡绿水青山,草木丰腴,民风淳朴。我在那里出生长大,度过了18个春秋。至今,那里依然生活着我的父亲母亲。村北山下的泥土中,长眠着我的太祖父、太祖母,祖父、祖母。大门口的那两棵一样粗细、一样高大的榆树,枝繁叶茂,巍峨挺拔,像哨兵一样忠实守护着父母的平安。       “下湾,下湾,一出大盖帽(特指参军,泛指国家工作人员),二出‘教书先’(教师)”。这时附近村庄人对村子的赞许。        村民们心中有着朴素的爱国情怀,深知有国才有家的道理。他们踊跃送子参军,报效祖国。从解放战争至今,先后有几十人参军报国,有参加过解放战争的,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还有参加过自卫还击战的,有三代从军的家庭,有兄弟几个先后应征入伍。       再者,村里教师较多,是传承了世代读书的好家风。哪怕是再贫穷的人家,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村里人尊重教师,遵崇教育。旧社会的时候,就有不少私塾先生。解放后,不少人以当教师为荣,高考填报志愿都是师范学校。有的错过了高考,就去做代课老师,拿着微薄的工资,终生奉献在乡村教育战线上。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凰声。”近年来,村里有的人家的孩子考取了“985”“211”等双一流大学,他们中有的甚至是贫困、低保家庭,成为“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的最好注脚。         家门前有一条不知名的季节河,只有每年的夏秋季才会有水,河水流经5公里处汇入丹江。        丹江在唐朝中期曾是南方物资运往长安的主要通道。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经常阻断淮河、汴河等地的漕运,因而丹江河运更为发达。宋代由于战乱,航运一度萧条。明清年代空前繁华。据有关记载,丹江每天来往船只百余300艘以上,“帆樯林立,绵延十余里”。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南北各省所交的皇粮和其他物资大都经丹江航道运往西安。        小河滋养着世代居住在这里先民和他的子孙们,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全村人的生活、生产用水就依赖这条河。河里有水时,村民们就用来做饭、洗菜、洗衣服、浇地;河水干枯时,在河床中掏下去几米,水就会从下面冒出来。每年的汛期,河里涨满了水,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下河洗澡、摸鱼、捉虾、逮螃蟹,放飞童年梦想,留下无限欢乐。        村庄前山是灌木丛林,有荆条、乌桕、酸枣、黄连树、野玫瑰、龙须草、“红眼子”(学名马桑树,也叫马鞍子、千年红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龙须草,一片片、一簇簇,如女孩子秀发般潇洒飘逸,妩媚了青山。传说龙须草是黄龙的龙须落在山坡上长成了绿草。宋代诗人黄甲作诗《龙须草》:“龙卧寒潭漾碧虚,风云变化只须臾。奋髯骧首无人问,错订岩头草似须。”龙须草用途广泛,是名副其实的“致富草”。是制作胶板印纸、复印纸、钞票纸的优质原料,也是纺绳索的好材料,又可用于软件家具的填充物。龙须草还可织成草毯出口换外汇,即使刚从山上割下来龙须草也能卖掉,不少村民就是靠龙须草脱贫致富的。         更为神奇的是,在生长着龙须草山坡下面褐红色软石层中,埋藏着非常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恐龙蛋化石,据专家分析,其地质年代大约相当于早白垩纪,距今约1亿年。       村庄发现恐龙蛋化石的消息不胫而走,少数村民疯狂盗挖,外地人也蜂拥而至,昔日满目苍翠的山坡变得千疮百孔,一个个盗洞像骷髅似的,让人不寒而栗。后来,政府采取措施制止了这种违法行为,又对山坡的盗洞进行修复,使山坡恢复了本来面目。        现在,家乡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恐龙蛋化石已驰名中外,恐龙蛋化石成了村里的“名片”。村民们自发组成护山小分队,守护着一方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