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柳树绿了 (散文)
作者 叶建武
居家的日子久了,时间成了最难打发的客人。一场与新冠病毒的持续战争,让人的心情一直没有走出寒冬。今早探头窗外,猛然看到楼下的杨柳染上一丝嫩黄,几眉小叶,三五娇蕊,那样的让人怜爱。小区院内,一片枯黄中也夹杂常青植物,但那种绿缺乏生动,总给人一种世故的感觉。你看杨柳独株兀立,枝条清秀,娇柔含羞,虽无霸桥柳的凄婉悱恻,也没有江南柳的风姿绰约,但那种小家碧玉的落落大方,平添几分风韵。我喜欢杨柳,是一种幼时堆砌的情感,更是时间浓缩成的热烈。
小时在乡下生活,杨柳滋润童年。春天,小伙伴们在一起,头顶柳帽,竹椅作马,捋条为鞭,满院折腾,直杀得昏天黑地,人仰“马”翻。常常倒霉的是散架的竹椅,痛苦的是泛红的屁股蛋;夏日,柳荫庇护的一方水面,是小伙伴嬉戏、捉虾的乐园,正午时分,趁大人熟睡,偷偷溜出,到了塘边,一个个脱下遮羞的裤衩,如“浪里白条”,扑通入水,顿时激起笑声串串;到了晚上,凉风习习,月儿弯弯,树下成了庄户人纳凉的好地方。男人们侃大山,吞云吐雾;女人们纳鞋底,飞针走线;孩子们追逐打闹滚成一团,旱烟味,叫骂声,连同草辫驱蚊的浓烟,在夜色里飘出很远、很远……
长大后,当兵去了西北高原。那里的杨柳比老家的高大、沧桑,透出骨子里的豪迈。难怪边塞诗人笔下的杨柳,大多像仗剑执戟的兵士,逆风傲雪。羌笛浊酒酿多少戍边人的家国情怀,关隘春风阻无数玉门回望的思乡梦魂,西北杨柳的性格应该是千百年的战乱硝烟铸就的。闲暇时,自己喜欢一个人去河边,依着杨柳,眺望雪山,堆砌心情,放飞思念,心早已被家乡的炊烟熏染。尤其在夜深人静的哨位上,高原月清辉泻露,河边柳树影婆娑,远处的牛心山银装淡抹,心中会不自觉地荡起《望星空》的旋律,一股暖流如母亲的爱抚,从全身流过;保卫祖国的神圣与庄严也会油然而生。此时,明月雪山,柳影哨卡永恒地留在我的印记里。
不知不觉已回乡多年,波澜不惊的忙碌日子,渐渐淡化了那份对杨柳的依恋。今日,久困陋室的心情,突然间被那抹绿色点燃。细细思忖,一次瘟疫蔓延,突显生命脆弱。全民防控阻击,不光按下了生活暂停键,也像是打翻了万花筒,社会层面的光怪陆离都一一展现。大多数人选择了挺身而出,战“疫”斗“魔”,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而有的人当了逃兵,带着悲天悯人的可怜,躲在阴暗角落里呻吟;也有的人守土不能尽责而从位置上跌落;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人发国难财,挣黑心钱。从这点讲,人应该从杨柳的生活历程得到借鉴。你看杨柳,无法选择环境,因此从不回避苦难,无论风暴雷击,还是冰雪严寒,即使是环境恶劣的西北高原,只要给一撮土,一瓢水,有风它也长,无风它也长,渐渐伸腰展臂,铺开一片绿荫。这就是生命的平常心、坚韧处。人若能稍微低一下高贵的身姿,将自身放入地球生物圈中,以平等眼光看待地球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也许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至少会觉得人类的丑陋贪婪与动物的本能距离并不太远。我们只有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这个星球的责任,而没有任何巧取豪夺的理由。人与人之间是命运共同体,人与地球其他生物同样也是命运共同体。在新冠病毒面前,患者与逝者都与地位、财富、身份无关。人类应该具备自身怀疑能力,是否应重新审视以往的行为和生存理念,还大地一片葱郁,给天空一片蔚蓝。
名、利二字世人逐之,若以柳比人,更觉赧然。杨柳上承梅花报春之重任,下启桃李怒放之担当,文人雅士写柳者虽多,但婉约抒情者甚,而立意高远者寡,所以不入松,竹、梅三友之列,也无梅、兰、竹、菊的君子名头。清明时节,各色花卉,竞相绽放,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顔六色,争奇斗艳。而杨柳只以本色示人,悄悄地从台前走到幕后,恬淡自若。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君子风范,有几人能真正参悟?纵观古今,人有太多的恩怨情仇和不舍。为名所累,逐利而苦,甚或不择手段而忘了本源,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追求精神的,生活的高品质无可厚非,但难在一个“度”字上。减一分则心有不舍,多一分则堕入深渊,一个“欲”字,人类几千年也没有真正从它的引诱中挣脱出来。我感叹做人何如柳,淡泊自高远。设想春天如果没了杨柳,那抹嫩绿何处皴染?季节的过渡该怎样转换?诗人的笔下,如果没了杨柳的底色,送别的绝唱在哪里落脚?如丝的,似梦的,满月的,漫山的愁绪该怎样表现?杨柳可以不在乎名头,但春的序曲绝少不了柳枝招展,这是大自然给予杨柳的殊荣。对人而言,敬畏生命,感恩生活,知足才能心态平和。若问世事之哲学,倒不如看杨柳之枯荣。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植柳。待疫情散去,春暖花开,置三五陶盆,尽栽新柳。虽无雅士之风,也学雅士之作,以柳养性,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