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岳母 深情永存
毋军祖
最近,头脑中总有一种想法,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梦里梦外总想为岳母写点东西,回忆岳母,回忆岳母一生的点点滴滴,让岳母一生的点滴小事,变成永恒的记忆。
岳母1934年2月,出生于河南通许县一个还算富余殷实的家庭,因从小受家庭影响,为人随和,知书达理。17岁嫁入李家后就挑起了伺候公婆,支持丈夫上学,勤俭持家的重担。1962年,岳父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焦作矿务局医院,全家也由通许县随迁至焦作。当时,岳父刚参加工作工资很低,每月还要给老家的爷爷和姥爷寄钱,这样,全家留下的生活费就所剩无几了。为了经营好这个家,岳母只好节衣缩食过日子,衣柜里从未见过岳母添置的新衣服,她穿的衣服总是补丁上边摞着补丁。60年代初期,听说上山敲石子可以挣钱,岳母就拿着铁锤上山和男劳力一样敲起了石子。等敲够一车后,再沿着崎岖的山路,肩挑石子,装上马车送到山下,等到了月底换回工钱,补贴家中。岳母从未干过这样的重体力活,日子久了,双手磨出了血泡、磨出了老茧。在山上,渴了,就在水坑里捧点雨水喝;饿了,就啃几口掺着野菜树叶做的窝窝头。有时为了把干粮省给上学的孩子吃,岳母干活实在饿了就吞下几口野菜或野草充饥。在那个火热而贫穷的年代里,岳母起早贪黑,不分酷暑严寒,每天都在高高的大山上,伴随着铁锤敲打石子的叮当声,迎接第一缕曙光,送走最后一道晚霞。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有人提起她年轻时那段艰辛的岁月,岳母总会落下痛苦的泪水。
在我的印象当中,每一个喜庆的日子,都会有岳母更加忙碌的身影。岳母心灵手巧,乐于助人,自幼学得一手裁缝手艺。记得岳母年轻时经常帮助邻居裁剪衣服,特别是春节前夕,去家里做衣服的邻居终日络绎不绝。而岳母总是来者不拒,白天干活没时间做,就利用晚上挑灯夜战,义务为邻里裁剪过年新衣。现在,已记不清岳母为帮助邻里缝制衣服,在灰暗的烛光里送走了多少个子夜,又迎来了多少个黎明。邻居们知道岳母家境困难,都主动支付衣服的裁剪费用,但都被岳母婉言谢绝了。
有一件事我印象最深,记得我十岁那年除夕,忙碌了一年的母亲也没顾上给自己的儿子买件新衣,眼看就要过新年了,我的母亲拿了块布料找到岳母,让岳母帮忙给我做件新衣服。我幼时,岳母就很喜欢我。那时,尽管家里都不富裕,但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岳母常会给我留上一口。岳母欣然答应了我母亲的请求,放下手里的家务事,拿出尺子,剪刀,量尺寸,裁布料,立马开始为我缝制新衣。等到衣服做好,已是万家灯火,爆竹声声了。近50年过去了,烛光里,缝纫机下,岳母为我缝制衣裳的场景,我至今难忘。
岳母一生俭朴、勤劳、心地善良,她把全部的心血和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儿孙身上。岳母含辛茹苦把自己的三个子女抚养长大后,接下来又帮助照料孩子的孩子。当时我在部队工作,常年不在家中,妻子既要上班,还要照顾孩子、送孩子上学,整天忙得要命。岳母为了减轻我妻子的负担,主动把孩子接到家中,替女儿照料,送孩子上学。几十年过去了,60多岁的老岳母背着孩子,外出办事和每到下班时间,岳母在医院门口,召唤我妻子回家吃饭的场景,我至今历历在目,终生难忘,成为永恒的记忆。
2015年8月14日早上6时许,岳母病了,急性左脑梗阻,造成右上肢和右下肢不能活动,无知觉,大小便失禁。医生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用当前最新最好的药医治岳母的病痛。
岳母病了,虽经医护人员近三个月的精心治疗,这个世界性的医疗难题——脑梗阻,终未解决,岳母还是偏瘫了。丧失了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插胃管靠鼻饲喂食。我与妻子辞去了钟爱的工作,从省会郑州回到了岳母身边,精心伺候老人。老人因病不能自主进食,我们用料理机将食物研磨打碎,不厌其烦的每天用注射器,定量为老人喂食5次。我们定时为岳母翻身按摩,及时清理老人的排泄物。儿女们懂得报养育之恩,得知岳母病了,以前的老街坊、老邻居来了。有的提一箱牛奶,有的提一篮子鸡蛋,到家中默默地坐上一会。礼轻人意重,虽然岳母已无法与他们用语言交流沟通,但从络绎不绝来家中探望的叔叔阿姨的眼神中,我们读懂了,他们都在祈祷,祈祷岳母能够早日康复。他们的到来是对岳母一生的肯定,是在为一个顽强不屈的生命加油喝彩!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一种责任,陪伴也是一种幸福。作为晚辈,我愿意陪伴着岳母——这位可敬的耄耋老人走完最后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