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之歌》与西贝柳斯交响曲

《古雷之歌》与西贝柳斯交响曲

2015-10-31    45'11''

主播: 发烧门诊部

82 28

介绍:
在前段的软件时间,我们曾经和大家一起聆听了帕沃雅尔维和法拉克福广播乐团演奏的马勒第1、2、5、6、9交响曲中精彩的音乐段落。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近期出版的两张蓝光音乐影碟中动听的音乐,让美妙旋律陪伴渐凉的秋日,让经典的作品焕发时代的光彩。 勋伯格“古雷之歌”前奏曲幽暗神秘的音乐旋律,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2013年8月16日,瑞士琉森KKL音乐大厅。这里首先要告诉大家:2013年琉森音乐节蓝光影碟《阿巴多“最后的音乐会”》已经出版,这场音乐会是阿巴多大师在琉森音乐节开幕式最后的亮相,北京音乐广播现场直播了这场演出,我们转播小组的成员有幸在现场观看了音乐会的带妆彩排,目睹了大师最后的影像,至今印象深刻、永远难忘!大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看到这张影碟,我们无比怀念深受广大乐迷爱戴的阿巴多大师。这场演出也让我们认识了一部过去不很熟悉的音乐作品《古雷之歌》。 这段音乐也让我们回忆起几天前刚刚闭幕的1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呢?从音乐上讲,今年音乐节的闭幕式,勋伯格的大型声乐器乐作品《古雷之歌》在国内的首演隆重推出。更巧的是在音乐节演出的《古雷之歌》中,担任“林中白鸽”一曲演唱的次女高音歌唱家藤村美惠子就是在阿巴多大师指挥的琉森音乐节中演唱同首歌曲的艺术家;在演出前的采访中,藤村女士谈起当年在阿巴多指挥下演出的情景还禁不住潸然泪下,她特别说到要用在北京的成功演出来表达对阿巴多大师的怀念,对大师的敬佩与情感之深让人动容,足以说明阿巴多大师崇高的人格魅力。耳边听到的就是阿巴多大师《最后的音乐会》蓝光音乐影碟中,藤村美惠子女士演唱的“林中白鸽”。 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是二十世纪音乐发展史中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作为音乐领域中表现主义风格的开拓者,他用音乐揭示了真实的现实与人生,触摸到了人的灵魂中更加深沉、痛苦的一面;作为12音序列作曲法的首创者,他展示了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全新的音乐手段。勋伯格是从19世纪末德奥晚期浪漫派音乐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崇拜、模仿瓦格纳、勃拉姆斯以及理查•斯特劳斯起步,到逐渐离开传统,最终建造起全新的音乐天地,他经历了长时间、极为艰苦的探索。《古雷之歌》是勋伯格最后一部后浪漫风格,确切地说应该是“瓦格纳风格”乃至“帕西法尔风格”创作的大型清唱剧,是演出难度极大的声乐和器乐作品。 对一般乐迷来说,这部作品的吸引力可以和瓦格纳、马勒等后浪漫时期代表人物的作品相媲美,然而录音版本却远不如前两者的作品多,公认的佳作只有小泽征尔和沙伊的两版录音。主要原因就在于演出的规模和难度,只看编制就十分惊人:5名独唱演员,3个四声部的男声合唱团,1个八声部的混声合唱团;乐队是铜管和木管各25人,打击乐器11件。演出人数总共约400人之多!音乐内容丰富、深邃,概括地说,这是一部“关于爱情,死亡,出卖,还有大自然力量”的作品,对指挥家和演出者都是巨大的挑战。 这场音乐会上,还演出了勃拉姆斯的《悲剧序曲》和耳边听到的贝多芬《第3“英雄”交响曲》,我们耳边听到的“英雄”交响曲是大师用生命最后的力量奏出的乐章。阿巴多大师在用他一生对音乐的挚爱,对死亡的蔑视,为世人诠释出一部特殊的英雄交响曲!音乐中完全没有任何的软弱与恐惧,有的只是贝多芬音乐中对英雄精神的歌颂与赞扬。在交响曲的旋律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对命运绝不屈服的勇士。 接下来我们要听到的是伯恩斯坦指挥的西贝柳斯交响曲。 D大调《第2交响曲》是西贝柳斯的交响曲中最流行的一部作品。这部交响曲不但继承了前人的传统,也彰显出西贝柳斯鲜明的个性,有人将此作品称为西贝柳斯的《田园交响曲》,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芬兰乡土气息和浓厚的北欧民谣色彩。在西贝柳斯的7部交响曲中,第2第1属于他的早期创作,作品的自然与民谣属性比较突出,广受爱乐人的熟悉和喜爱。尤其《第2交响曲》的演出和录音非常多。许多指挥大师都很钟爱这部作品,伯恩斯坦大师也不例外。我们现在听到的是大师1988年与维也纳爱乐的录音,这次演出的视频曾经由DG出版过LD、DVD影碟,近期环球唱片将伯恩斯坦与维也纳爱乐合作录制的西贝柳斯1、2、5、7四部交响曲的视频集合为一张50G的蓝光碟出版,让当今的乐迷也可以一睹大师昔日的风采。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伯恩斯坦担任纽约爱乐音乐总监时期,尽管他在诠释马勒交响曲的名声超过他所演奏的西贝柳斯作品,但他依旧认为西贝柳斯与马勒的交响曲一样,是20世纪交响曲发展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从而给予了特别的关注。1965年,西贝柳斯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之际,当时国际音乐界曾有过一系列如火如荼的纪念活动。当时在纽约爱乐的音乐季中,伯恩斯坦指挥乐团演出了西贝柳斯的全部交响曲,而在此之前只有他的音乐导师库塞维兹基曾在波士顿指挥过全套的西贝柳斯。伯恩斯坦的西贝柳斯交响曲录音,如同他的音乐导师库塞维兹基一样,以温暖如阳光般的声音取胜,而不是把音乐处理得像寒冬般的冷酷。他后来和维也纳爱乐的录音同样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第2乐章,行板,d小调,4/4拍;在低音提琴与大提琴强有力的拨奏伴奏下,大管奏出凄凉而缠绵的旋律,令人如同置身冰天雪地的芬兰荒野。乐章表现了芬兰人民在残暴的外族统治之下,精神上的压抑与痛苦。1943年,伯恩斯坦临时代替生病的布鲁诺•瓦尔特,指挥了三部难度颇大的作品大获成功,自此在乐坛上崭露头角。当时他已经有不少个人的创作作品面世,包括第1交响曲、芭蕾舞剧《自由想像》、音乐剧《夜生活》等等。1943年起,伯恩斯坦经常客席指挥纽约爱乐,1959年升任该团音乐总监,成为土生土长美国人中,第一位获得指挥国际级乐团殊荣的指挥家。 第2交响曲的第4乐章。乐章开始处,弦乐合奏出一个宽广的主部主题,铜管的连接部是一个典型的凯旋号角式的音型。整个乐章中,宽广的主部主题一直占据主导的地位。这个乐章的精彩之处在于再现部,在低音提琴连续滚动的音型衬托下,小提琴奏出辉煌嘹亮的主部主题,从宽广变化为坚定,最后回归宽广。全曲的结尾处,辉煌的铜管引导全曲进入最高潮,这是一个典型的胜利颂歌式的尾声。伯恩斯坦在这里的处理具有强烈厚重感,使结尾处的音乐具有极强的冲击力。 后我们要听到的是这张蓝光中另外一首乐曲,西贝柳斯的第5交响曲第1乐章。《第5交响曲》完成于1915年,同年的12月8日,在作曲家50岁生日时首演,此后他又做了多次修改,于1919年最终定稿。该曲采用了3个乐章的形式:第一乐章是幻想风格的自由形式,分成速度不同的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很有节制的速度、降E大调,像田园的黎明;第二部分是宽广的;第三部分转为急速的四三拍子,有节制的快板。开始部分,圆号奏出的宽广旋律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他早期交响曲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