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喜爱老唱片的朋友带来两张EMI上世纪50年代末期、第一代立体声录音中的经典唱片,包括斯托科夫斯基的《肖斯塔科维奇11交响曲》和斯坦伯格《瓦格纳管弦乐》精选,FDS技术录制,与RCA、DECCA的老录音各具特色,共同分享立体声黄金录音年代的荣誉!
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两张老唱片,一起回味半个多世纪前值得聆听的珍贵录音。
在音响迷的记忆里,立体声早期录音的先行者包括RCA、DECCA、MERCURY等欧美唱片品牌,他们采用双话筒的大AB或三话筒的拾音模式,留下了一批值得音响迷津津乐道的发烧经典,如RCA LIVING STEREO鲜活立体声系列的莱纳版《天方夜谭》、MEUCURY LIVING PRESENCE生动现场系列的《HIFI西班牙》等等唱片都成为当今音响迷收藏的热点。而作为世界几大古典唱片品牌的EMI在那个年代有什么作为呢?在TAS发烧唱片榜上,EMI唱片的表现并不突出,但为数不多的上榜唱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EMI的副品牌CAPITAL,这个诞生在美国西海岸后被EMI收购的唱片公司更注重录音新技术的使用,他们用FDS“全方位音频”方式录制的唱片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就是其中两张有代表性的唱片。一张是斯托克夫斯基指挥休斯顿交响乐团的《肖斯塔科维奇第11交响曲》;另外一张是斯坦伯格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的《瓦格纳管弦乐精选》。
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前奏曲,是来自1956年的录音,美籍德裔指挥家斯坦伯格与匹兹堡交响乐团合作录制。斯坦伯格年少时即能作曲、指挥,并演奏小提琴与钢琴.后在科隆音乐学院跟随阿本德罗特学习指挥。1924年起相继在科隆歌剧院担任助理指挥,在法兰克福歌剧院任音乐指导。希特勒上台后流亡国外,1938年应托斯卡尼尼之邀赴美国,先后任美国RCA乐团、布法罗爱乐乐团及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52年起任匹茨堡交响乐团常任指挥。他擅长指挥贝多芬、瓦格纳及布鲁克纳的作品。风格稳健、严谨,他指挥的瓦格纳作品端庄、宏伟,气度恢弘。
歌剧《帕西法尔》中一曲重要的管弦乐曲《耶稣受难日音乐》,它和《前奏曲》经常被用于音乐会的单独演奏。瓦格纳探索和发展了前人对铜管乐器的研究,找到了铜管乐器的基础,使萨克斯与管风琴、小号、长号组合在一起,发出和谐的音响。他的许多作品有着威武的骑士色彩,充满了金属般的光泽。简单说过音乐的背景,现在我们来谈谈录音的特点。说起EMI历史上讲求录音效果的唱片,就不能不说到它的一个副品牌——CAPITAL唱片,这家唱片公司成立于1942年,最初在流行和爵士领域较有名气,1949年他们以“Full Dimensional Sound”简称FDS“全方位声音”为口号投入古典LP的制作,曾经发行过一些音效不错的单声道唱片。 Capitol对于立体声录音的接受程度似乎比EMI要快得多,1956年他们在美国加州为喜欢录音新技术的指挥大师斯托科夫斯基录下了一些立体声录音,声音效果非常惊人,由此也塑造了又一种录音模式FDS。
瓦格纳管弦乐《齐格弗里德的牧歌》,这部作品作于1870年,并于同年的圣诞节,也就是瓦格纳的妻子柯西玛的生日首演。作品一开始便是歌剧《齐格弗里德》的主题、之后的一些主题和动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歌剧《齐格弗里德》,许多音乐元素几乎完全脱胎自这部歌剧。这是瓦格纳送给柯西玛特殊的生日礼物,作品创作于瑞士美丽的琉森湖畔,音乐充满温馨、浪漫的情绪。
说起FDS系列的录音,有趣的是,这个系列中不同录音采用的话筒和拾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声音风格也有较大差别,这恐怕是FDS录音时期,立体声的拾音方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录音人员也在通过不断的试验与摸索,试图找出更好记录现场演出效果的拾音方法。《瓦格纳管弦乐精选》这组管弦乐的录音分成两种模式,两部分的录音呈现出不一样的声音效果。在匹兹堡的录音包括《纽伦堡名歌手序曲》、《帕西法尔》的两段选曲以及《齐格弗里德的牧歌》等曲目,采用大AB双声道方式拾音;这种采用大AB双声道方式拾音的声像较宽,中间有些空。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声像比较集中在两侧。
接着来听《瓦格纳管弦乐精选》中另外一种录音风格的乐曲,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著名的管弦乐“前奏曲与爱之死”。
前面说过,,采用大AB双声道方式拾音的几首乐曲呈现的是较宽的声像,而录制于加州好莱坞演播室的《唐豪瑟序曲》、《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选曲则应用了3话筒,3轨方式录制,最后在后期制作再混录为两轨的形式,因此和前者的录音呈现出不一样的声音效果。3话筒拾音的声像通过中间传声器的补足,声像比较平衡,音场分布也更加自然。《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的重要歌剧之一,也是他很珍爱的一部作品。歌剧讲述了王妃伊索尔德与武士特里斯坦因误服爱情毒药而相爱,并最终难逃死亡的悲剧。《爱之死》是歌剧第三幕的终场音乐,是伊索尔德在特里斯坦逝去时,也是在自己弥留之际的一段绝唱,它与歌剧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前奏曲》前后呼应,在形式与内容上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仔细研究Capitol当年的录音器材,我们会发现它们几乎就是RCA录音室器材的翻版:比如Neumann U-47,M-49/50麦克风;Ampex 300 1/2英寸3轨录音机,这些都是黄金录音年代创造优秀录音的标准装备。而在录音风格的塑造上,Capitol似乎又和Mercury有点相似。他们的唱片都有音场向前的表现,木管色彩鲜明,铜管的动态和冲击力惊人。只是弦乐部分倾向于温暖浓厚的音色,较深的音场表现感觉比Mercury略胜一筹。耳边的录音较清楚地体现了这种声音特点。
现在我们听到的是FDS系列中很出名的唱片——斯托克夫斯基指挥休斯顿交响乐团的《肖斯塔科维奇第11交响曲》,这也是EMI为数不多的TAS上榜名片。这个录音完成于1958年,使用一对纽曼U47电容话筒做主拾音话筒,位于乐队上方20英尺的高度,拾取整体管弦乐队的声音,另外单独用一支U47补充木管声部,一支RCA 44BX铝带话筒加强弦乐声部。话筒放大平衡采用RCA OP6\OP7调音台,记录是AMPEX300,1/2英寸3轨录音机。录音效果是三话筒模式的特点,前排声像分布清晰,纵深感好;作品第一乐章“冬宫广场”,军鼓和小号的声音与弦乐构成宏大的空间效果。
这是音响效果非常震撼,让“发烧友”觉得痛快的交响曲录音之一,音效最过瘾之处在第二乐章的中段,这是表现沙皇军警开枪镇压民众的场面。《肖斯塔科维奇第11交响曲》是标题性的交响音乐作品,曲名《1905年》,是为纪念1905年的俄国革命而作。四个乐章都有小标题,依次是《冬宫广场》、《1月9日》、《在记忆里》和《警钟》。整部交响曲由许多俄罗斯民歌和当年的革命歌曲组成各部分的主题,因此它的想象空间很受历史局限。但这并不影响大众欣赏这部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
作品的第3和第4乐章是肖斯塔科维奇用音乐表达对1905年俄国革命的感受和反思。耳边第3乐章的标题是“永恒的怀念”,这是一个葬礼进行曲式的乐章。在这个乐章当中,作曲家又一次引用了民歌作为乐章的主题:《同志们不会倒下》——据说,这也是列宁最爱哼唱的旋律。这段旋律悲壮异常,同时又十分抒情,是原苏联悼亡革命烈士时常用的音乐段落。虽然音乐素材非常庄重,但从音乐情绪、表现方式乃至交响性的布局这些方面,《肖斯塔科维奇第11交响曲》完全是现代的。配器的特点非常突出,鼓在这部乐曲中的运用十分抢眼。通过FDS生动的录音,音乐的场面得到生动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