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利比达克的唱片和艺术风格

切利比达克的唱片和艺术风格

2016-01-09    50'33''

主播: 发烧门诊部

755 58

介绍:
伴随新年的钟声,2016年来了,我们衷心祝愿听众朋友新年快乐!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今天我们继续前几期节目的老唱片音乐之旅,在这些珍贵的声音中,缅怀上个世纪中那些传奇的音乐大师。 丰厚的音响、缓慢而沉重的节奏,《勃拉姆斯第1交响曲》的熟悉旋律来到我们的耳边。为我们带来这音乐的就是上世纪著名罗马尼亚指挥大师切里比达克指挥的德国慕尼黑爱乐乐团。说起上世纪的指挥家当中,以慢工出细活著称的两位有德国指挥大师克纳佩兹布什和罗马尼亚指挥怪才切利比达克。克纳佩兹布什的风格我们已经在以前的节目中有所知晓,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切利比达克。在世界古典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20世纪是指挥大师辈出的时代。从跨越19、20世纪的老前辈古斯塔夫•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到驰骋乐坛几十年的富特文格勒、托斯卡尼尼、卡拉扬,阿巴多,。。。这当中,我们还应该记住一位曾经被埋没和淡忘的名字,伟大的罗马尼亚指挥家——谢尔盖•切里比达克。 回首20世纪的指挥巨匠,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就是曾经在二战后,一度掌管柏林爱乐乐团帅印的罗马尼亚人切里比达克。由于历史和个人原因,他生前留给世人的影音资料可说是少之又少,以至于许多年轻的爱乐人对这位曾经在世界乐坛风光一时的艺术大师知之不多。虽然世界很多地方都拥有切里比达克的“铁杆”乐迷,然而几年前,他们只有在为数不多、音响质量较差的“海盗”版录音当中去回味大师昔日的风采。值得庆幸的是在他的家人以及一些有幸保留了大师珍贵录音素材的唱片公司、广播电台的努力之下,当年一些音响质量较好的珍贵录音得以在大师去世之后正式出版发行,现在我们听到的就是EMI在大师的慕尼黑时代留下的录音。 开阔、恢弘的音乐场面展现了瓦格纳的音乐气质,这个录制于1993年的《纽伦堡名歌手》序曲让我们可以充分领略晚年切利比达克的指挥风采。不久前,我们的节目刚刚播放了克纳佩兹布什演绎的瓦格纳作品,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和切利比达克指挥风格的差异。世界两大唱片品牌DG和EMI先后出版了切里比达克在斯图加特和慕尼黑等不同时期的录音,切里比达克对于音乐作品的处理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尤其是晚年,速度很慢但张力很强;熟悉这些作品的经典演绎的朋友不一定能够马上接受,可如果您有机会去了解大师一生的传奇经历,在回过头去聆听他的唱片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瓦格纳的歌剧创作是以若干个主导动机为线索编织而成的,他的歌剧前奏曲一般会浓缩全剧的主要动机,以便让听众熟悉了解剧中的音乐元素,因此他往往是在全剧创作结束后才写前奏曲。奇怪的是《纽伦堡的名歌手》却是从序曲开始创作,后来又改称为前奏曲。瓦格纳在他的自传中描述了《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的灵感爆发和构思成型的时刻:“一天傍晚,我在家中的阳台上观赏美丽的日落。金黄色的落日把美因茨和浩荡的莱茵河流水照耀得光彩夺目,蔚为壮观,这时脑海中突然清晰地涌现出我的《名歌手》的前奏曲,就像我以前在情绪不宁时所见到的那样,它仿佛是个遥远的幻影。听到耳边的音乐,您的眼前是不是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这是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四“众神的末日”中著名场景音乐—“齐格弗里德的葬礼”音乐。前两期节目我们刚好听过克纳佩兹布什的演绎,现在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切里比达克是如何处理这段音乐。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切里比达克的速度控制更加缓慢,而细节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我们曾经看到过一段大师排练乐队的影像资料,与克纳重视现场而很少亲自掌控排练的做法有很大不同的是,切里在排练时对每一个细节抠得很细,一点瑕疵也不放过,对于乐团演奏员的要求近乎苛刻,这些都能够体现在他的每个录音和演出中。在这段作品的处理上,音乐气息绵长,情感饱满,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生动地呈现出来。 耳边听到的是瓦格纳管弦乐《齐格弗里德的牧歌》,这是以英雄性以及神圣和庄严的风格为特点的瓦格纳音乐中为数不多的温馨浪漫的作品;作品中的若干动机几乎完全脱胎自他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第3部剧《齐格弗里德》,它的第一主题缠绵悱恻,来自歌剧《齐格弗里德》第三幕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在硝烟散尽之后山盟海誓时“纯洁的爱情动机”,这是瓦格纳献给他的妻子柯西玛的爱情赞歌。切利比达克在处理这部作品时,把音乐中的浪漫与甜蜜自然地表露出来。 切里比达克1912 年出生在罗马尼亚的雅西省,早年就学于巴黎,后来进入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二战期间他曾经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1945年盟军攻克柏林,第三帝国土崩瓦解。当时的柏林爱乐音乐总监富特文格勒被盟军禁止参加演出,作为世界顶尖极的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不能一日没有首席指挥。经过严格选拔之后,刚刚从柏林大学取得哲学学位、年仅32岁的指挥新秀切里比达克被任命为乐团的首席指挥,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成为柏林爱乐新的掌门人。1952年,在富特文格勒被盟军解禁重新复出之后,富特与切利二人联手率领柏林爱乐乐团赴美国进行了成功的巡演,反响强烈。同年切里比达克将首席指挥的头衔让给富特文格勒 瓦格纳《汤豪舍》序曲是作曲家最受欢迎的管弦乐作品,经常在音乐会单独演出。这部序曲不但引用了同名歌剧中的主题素材,而且也概括地阐明了剧中的主要内容,因此李斯特曾把它称为“根据歌剧剧情而写的交响诗。” 1873年在苏黎士一场由瓦格纳本人指挥的音乐会上,他曾撰文叙述该曲所体现的思想,今天仍然是引导人们理解瓦格纳的音乐中提示的感情和景象的最好指南。 1954年,富特文格勒去世之后,柏林爱乐首席指挥的职位立即成为众多指挥名家竞争的焦点。呼声最高的就是切里比达克与年轻的卡拉扬;虽然切利与乐团有过多年的合作,但他的狂放性格加上在乐队训练时的极度严格与苛刻,使他与不少老团员的关系紧张。而卡拉扬凭借良好的口碑、不凡的气度,在决定性的投票选举中,得票胜出切里比达克而成为柏林爱乐新一代的首席指挥,竞争的失利使切里比达克心灰意冷,对团员们的不理解充满了失望,他很快离开柏林并决定永不回来。之后他展转欧洲各国,先后指挥过法国国家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最后落脚慕尼黑,成为慕尼黑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这里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归宿,1996年大师在慕尼黑走完了他84年的传奇人生。 大师晚年的指挥生涯中,他对音乐细节的处理、速度的把握、情绪的控制已经与他执掌柏林爱乐的年轻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如火的激情化为深刻的思索,缓慢的节奏将音乐的锋芒隐含在厚重而浓密的旋律之中,他的这种风格在20世纪70年代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时即有所表露,到慕尼黑爱乐之后更发展到极至,从EMI推出的大师在慕尼黑时代的现场录音中可以得到清楚的验证。不知是与他一生的特殊经历还是晚年修行禅宗有关,他指挥的作品往往具有超强韧性和深刻的哲理,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众多乐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