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近年的录音新作

两张近年的录音新作

2016-09-10    46'58''

主播: 发烧门诊部

421 39

介绍:
今天我们从历史回到现实,给大家带来两张近年的录音新作,唱片中的主角是谁,您听听就知道了。 柴可夫斯基第6交响曲,是乐迷最为熟悉和喜爱的老柴作品;音乐会经常上演,唱片版本众多;老一代的穆拉文斯基、当红的杰基耶夫,上世纪西方派指挥代表人物卡拉扬等都有为世人称道的录音。现代的年轻一代指挥中,要挑战众多经典版本需要一点勇气和决心;今天我们首先分享的是不久前刚刚在今年的柏林森林音乐会登台的加拿大年轻指挥雅尼克指挥荷兰鹿特丹爱乐乐团2013年的录音;说起这位近年走红的新星,今年森林音乐会是我们首次和他面对面;他谦和的笑容、稳健的台风加上潇洒的手势和敏锐的乐感似乎一下就抓住了台上和台下的人们:乐手们倾力配合,观众们热烈捧场,这一切都源于他对音乐的精彩呈现和解读,这不难理解为何默默无闻的他会受到公众的追捧,老牌的费城乐团和歌剧界的豪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都先后向他伸出热情的橄榄枝。 第一乐章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低音大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叹息似的延续这种情绪。乐曲开始就笼罩在一种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有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转为行板,哀愁而美丽的第二主题,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乐章的终结部分十分柔美,温和的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营造出谜一样的结尾。 第6交响曲大约完成于1893年8月至9月间,柴科夫斯基本人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和得意的杰作。作品首演于同年10月28日,最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这部作品如标题所示,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点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中旋律的美感,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技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清晰的体现,因此它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一流的精品。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这个乐章自始自终采用一贯单纯的色彩,音乐的素材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结构,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这段音乐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曲的节奏,但却弥漫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来自加拿大的指挥家雅尼克在2008年从杰基耶夫手中接手鹿特丹爱乐,目前还担任蒙特利尔大都会管弦乐团首席指挥与费城管弦乐团音乐总监。他与这些乐团首度合作时的曲目都选择柴可夫斯基第6号《悲愴》交响曲,表现出这位年轻指挥对这部作品的偏爱;因为他认为,柴可夫斯基这部作品不但有动人的旋律,还有“生命的慾望,并隐喻人性终究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些丰富的内在因素,对每个诠释者都是一种挑战。我们从雅尼克的詮释中,可以感受到音乐中的活力与情感表达的细节,丰富的色彩与清晰的音乐结构使得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更具有感人的魅力。 现在音乐进行到作品的第4乐章,终曲,哀伤的慢板。乐章的主题阴郁、晦暗;大多数交响曲的终曲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作品恰恰相反,充分强调“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哀婉。本乐章在无限悲凉痛苦的旋律中结束。这个乐章的主题正好扣上作品的标题“悲怆”,用感人的音乐描写人生的哀伤和悲叹,旋律凄怨感人,具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这部作品创作时,柴可夫斯基的挚友梅克夫人已经不再向他提供资助,也不给他写信。作曲家突然失去灵魂的支柱,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加上他的妹妹1891年去世,让柴可夫斯基的心绪非常低沉。1893年1月,看似被绝望充斥的生活突然出现一丝曙光,柴可夫斯基有了创作第6号交响曲的灵感。他像是预知未来似的写下这部第6号交响曲,并一反常态以慢板结束,好像无尽悲痛的释放和解脱。如果说“悲怆”是这部作品的点题,第4乐章则是全曲的核心;这部作品由作者亲自指挥首演,仅仅6天后,他就与世长辞,给作品蒙上了神秘、悲伤的色彩。因此,欣赏和诠释这首乐曲都应该站在一个人性的高度,否则会沉溺在作者的悲伤之中无法自拔。从这个角度看,雅尼克的演绎达到了这个效果。 位列四大世界小提琴协奏曲的勃拉姆斯D大调协奏曲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小提琴作品,今天我们听到的版本中的主角仍然来自今年的柏林森林音乐会,担任小提琴独奏的格鲁吉亚美女小提琴家巴蒂亚什维利在森林剧场大放异彩,一袭蓝色长裙的她在舞台上神采飞扬,自己的曲目演完后,她却素颜便服悄悄坐进普通观众的座位,和现场20000多观众一起为台上的艺术家欢呼、喝彩,一点不见明星的做派,让人非常感叹:这才是真正的音乐使者!现在我们听到的是她加盟DG后的一张重要专辑,合作者是当今乐坛炙手可热的大牌—蒂勒曼指挥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这样的拍档可是演绎勃拉姆斯D大调协奏曲的非常之选! 1877年9月,勃拉姆斯在巴登巴登观赏萨拉萨蒂演奏布鲁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他被小提琴家的演奏深深打动,但对布鲁赫的作品并不满意。他说:“像那样的曲子我也能写。好吧,让我也来写一首。”这大概就是他写作这首协奏曲的直接动机。那么,其他原因又是什么呢?就是他和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深厚友谊。1853年5月,他们初次相逢,当时约阿希姆仅年长勃拉姆斯两岁,但是,他已是国际知名的小提琴家,而勃拉姆斯不过是一位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作曲家。勃拉姆斯15岁时听过约阿希姆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和偶像相见,勃拉姆斯非常兴奋。原本拘谨的他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让约阿希姆大为惊异,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从此成为莫逆之交。为了报答约阿希姆的情谊,勃拉姆斯很早就想写一部精彩的《小提琴协奏曲》献给他。于是就有了这部传世之作的诞生。 现在音乐来到了优美的第2乐章,这个节奏舒缓、旋律美妙的乐章成为古典小提琴协奏曲的典范之作。这部协奏曲按传统方式共分三个乐章,但是,人们常常说它不是给小提琴写的协奏曲,而是和小提琴唱对台戏的协奏曲。这是因为乐队的伴奏部分显得富丽堂皇、音响织体丰厚、效果有如一部辉煌的交响曲;而小提琴独奏部分可能考虑到发挥约阿希姆的演奏技巧,屡屡使用九度或十度的音程,对于手小的演奏家在当时就成为难以驾驭的艰深曲目。这些都让这部作品在当时饱受非议,如今随着现代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发展,对这样的演奏要求,不用说男性演奏家,即便年轻的女小提琴家也能够手到擒来;在这个录音当中,巴蒂亚什维利这样的秀丽美女面对蒂勒曼指挥的强悍、丰满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同样不让须眉,她犀利鲜明的琴声在第1乐章得以完美呈现,而现在柔美的第2乐章中,音乐中的娇媚与恬静同样令人迷醉。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诞生于阿尔卑斯山麓,那是是一个风光明媚,令人心旷神怡的避暑胜地。田园般的《第二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等重要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站在维尔塔湖畔,眺望着波尔恰赫的宁静美景,就会理解为什么在这里写出的作品会充满田园牧歌般的情调了。 最后我们要听到的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3乐章,这个充满热情的乐章把音乐推向高潮。在第2乐章中娇媚百态的琴声在此转化为激越、欢腾的旋律,巴蒂亚什维利的演奏既有女性的温婉与柔美,也具有犀利、鲜明的阳刚气质。在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四大名协奏曲当中,勃拉姆斯的协奏曲属于难度较大的一部,而蒂勒曼指挥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德国式精准、厚重的协奏与巴蒂亚什维利温婉华丽的琴声,游刃有余地呈现出这部作品中所有的精彩,这是一版值得乐迷聆听和收藏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新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