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集市开张以来,我们分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黑胶音乐和知识。我们对比过不同音乐家的演奏风格、录音特点,也领略了各种地域音乐文化的特征与魅力,大家一定很关心今天能听到什么?本期集市的安排是《黑胶中的狂想曲》
首先我们听到的这首热情欢快的音乐来自DECCA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张著名的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曲名为斯美塔那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序曲,除了这部作品外,这张唱片收入了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著名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德沃夏克的几首《斯拉夫舞曲》等捷克风格浓郁的作品,唱片的名字体现了它整体的音乐风格,由上世纪初在欧洲乐坛享有盛誉的匈牙利指挥家科尔提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DECCA公司1962年出版。
匈牙利指挥家伊斯特凡·克尔提斯1929年生于布达佩斯。童年时在家学习钢琴与小提琴,后考上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继续小提琴训练,并跟随维纳和柯达伊学习作曲,跟索莫戈伊学习指挥。当时德国指挥家克莱姆佩雷尔在匈牙利歌剧院工作,他一有机会就向他求教,1953年开始指挥生涯。克尔提斯指挥的作品以德沃夏克、舒伯特、莫扎特作品为主,为DECCA灌录了许多优异的唱片,在名盘如林的唱片界享有盛名。在六十年代灌制、几度再版的《德沃夏克交响曲》全集,被认为是德沃夏克交响曲作品收录最完整、最具权威性的版本。现在听到的这张唱片当年就以充满活力和民族韵味的演奏和优秀的录音广受乐迷欢迎,时隔半个多世纪,这张黑胶仍然是市场上的俏货,他的录音层次清晰、音场宽广,空间自然,是模拟录音的典范。
接下来听到的是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中第一幕中的“波尔卡”舞曲,《被出卖的新嫁娘》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第二部歌剧,它不仅剧情辛辣、幽默,音乐也非常生动可爱。序曲是音乐会保留曲目,常用于开场和幕间休息后的开场音乐,对活跃音乐会气氛起到很好作用。作品中“村民们的舞蹈”有一种斯拉夫舞蹈的激情,而第一幕“波尔卡”舞曲的动感与节奏充分展示了乡民的优雅、雍容的欢乐场面
这部歌剧不仅标志着斯美塔那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而且也成为捷克民族歌剧的象征,音乐旋律充满捷克民族风格,乐队部分的配器非常丰富多彩,比如我们刚刚听到的这段舞曲,乐曲在定音鼓和打击乐的衬托下,音响效果火辣热烈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个录音也充分展示了音乐的动态。
专辑中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作品72第2号,也是音乐会上常常演出的曲目。细腻优美的弦乐充分展现出音乐的旋律之美,和刚才火热激情的音乐形成有趣的对比。1961年科尔提斯首度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后成为乐团首席指挥。由于艺术支配权问题曾经与乐团发生争执,面对伦敦交响乐团这样一支高度自治、独立性极强的乐团,它那种以乐团利益为目标的立团之本常与指挥产生尖锐的对立,万般无奈,克尔特斯在任期刚刚4年后便拂袖而去。不过,他在伦敦期间,率领乐团的几度国际巡演以及与乐团共同录制的许多唱片,都成为这位指挥家给世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著名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这张唱片的重头曲目,科尔提斯展示了他对波西米亚音乐娴熟的掌控能力,河水的流淌,景色的展开,村民的舞蹈和波涛汹涌的场面都被呈现的生动鲜活,充满了大自然与音乐完美融合的生动画面。
罗马尼亚作曲家埃涅斯库的第1号罗马尼亚狂想曲,这首民族风格浓郁的乐曲是我国乐迷很早就熟悉的一首名曲,听着优美抒情的木管演奏,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不一样的异国风光。这个录音来自RCA的一张TAS发烧名片—斯托科夫斯基的《狂想曲集》,作为古典音乐唱片中最为著名的一张,《斯托科夫斯基“狂想曲集”》被音响迷称为“老人头”或者“白头翁”。是因为唱片的封面有一张斯托科夫斯基满头白发的侧面头像,这张唱片黑胶面世就轰动一时,丰满绚丽的管弦乐音效我们等一下就能体验,现在大家先听听罗马尼亚狂想曲的迷人音色。
什么是狂想曲。狂想曲这个名词源于古希腊的史诗咏吟者,他们用乐器伴奏歌唱或朗诵,后来在专业创作中,指以民歌曲调为主题发展的器乐幻想曲。大多数“狂想曲”以缓慢的民歌曲调为基础进行变奏,又与宣叙调式的段落和快速的民间舞曲相对比,音乐富于民间特色。
19世纪以后,狂想曲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发挥,形成结构较自由、具有史诗风格和民族色彩的器乐独奏曲或管弦乐曲。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叙事性段落,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艾奈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第1号》、拉威尔的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斯拉夫狂想曲》和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等等,说到这里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张黑胶中最著名的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
如同被来自四面八方、极为丰满辉煌的管弦乐音响所包围,这是大多数乐迷听过这个录音的感受,这是音响效果非常狂暴的录音,所有乐器的质感与音色都达到一个最鲜明的临界点。我们通过正常的音响系统可以感受到这些乐器的音色之美,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是这张《狂想曲集》中最闪亮的曲目,他的编配者就是被称为音响魔术师的斯托科夫斯基。
斯托科夫斯基1882年4月出生在英国伦敦,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爱尔兰人。他自幼年便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先后学习过小提琴、钢琴。少年的斯托科夫斯基在一次随父母前往伦敦大教堂做弥撒时被管风琴发出的迷人音响和宏大的气势所震撼,又从师学习管风琴的演奏。有了这些经历,他在成为一名乐队指挥之后对演奏的音响效果格外重视,总想得到不同以往的声音。他会通过增加声部乐器的数量和演奏方法去达到意想不到的声响,比如耳边听到的这个录音,他就是增加了低音弦乐器的数量,产生了极为丰厚的音响效果。
斯托科夫斯基也经常通过对原作的重新编配使音乐产生奇妙的变化,比如他根据巴赫的《托卡塔与赋格》改编的管弦乐曲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这得益于他对管风琴的掌握与了解,他就是这样一位不同凡响的音乐魔术师。
(陈小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