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楼坐落在我校五山校区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前为中山广场,后邻2号楼,视野开阔。它规模宏大,线条明快,色调宜人,是我校标志性建筑之一。该楼筹建于1960年,由我校谭天宋、夏昌世、杜汝俭教授等主持设计,广州建筑第三公司承建,1964年动工,1965年7月前交付使用。
该楼初建时,只建了东、西两翼各4层,即现在东西侧课室两部分,中间地块留空待用。其间修筑了简易水泥石阶,供人拾级上半山公园。1970年10月底,学校分为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后,东西翼各为工学院和化工学院所用。1974年在留空地筹建楼高6层的中座,广州建筑第二公司承建,1975年动工,1976年建成,并与东翼连接,西翼依然独立。1979年末,即两院合并后的第二年,才将西翼和中座打通。中座又于1984-1985年作了适度修建,最终形成现在的建筑格局。全楼为框架混合式结构,总建筑面积为9602.3平方米。两翼建设时采用了当时国内新兴的平面式建筑,这是我校吸收有关亚热带建筑遮阳、隔热、通风的研究成果形成的一种新建筑方式。中座建设时仍以直线条为主,设中间走廊,课室两面对开。中座沿袭1号楼以往的考究风格,中厅不宽,但厅中竖立的圆柱起到很好的拉伸空间的装饰作用;厅内铺砌原色水磨石与有色水磨石预制件;厅门用厚杂木枋料制作,铝合金门把,镶嵌大面积厚玻璃。
该楼建成后主要用作全校公共课、基础课及电视教学课室。1980年左右,教育技术中心使用五楼部分课室办公;2004年9月,陆续有多个机构迁入楼内办公,大楼原有的教学功能逐渐弱化。
50余年过去了,该楼几经修缮。其间它见证了我校在“文化大革命”、1977年恢复高考等重要时期的重大事件,也见证了我校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这一切,让它自身沉淀了一种引领时代、敢为人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华南理工文化,一种能唤起人们追忆和反思的丰厚历史文化。诗曰:“琼楼雍雅耸中天,几度沧桑几换颜。长忆端阳风正爽,书声芒果共飘香。”
注:本音频所用音乐来自网上,所用文字及图片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建筑与人文景观》一书,文字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