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盆地。悠久的历史为新绛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民族戏曲和民间艺术之乡。
春秋时期,新绛是晋国国都。晋献公素有开疆拓土的志向,公元前668年,晋献公迁都于绛之后,晋国逐步成为中原盟主,成就霸业。晋国历史上骊姬献媚弄权、介子推割股奉君、重耳外逃返国,以及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都在这里上演,成为新绛人最珍贵的历史记忆。
新绛自北周明帝始冠绛州之名,县城自隋文帝开皇年间开埠,位列天下郡州之要,文物建筑丰富,全县古建遗迹星罗棋布,驰名全国。创建于唐代的绛州大堂,高大宽厚,巍峨壮观;金代铸造的万斤巨钟,全国少见;创建于隋朝开皇年间的绛守居园池,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官家园林,引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咏诗作赋,尽抒诗华。著名的“哥特式”天主教堂,龙兴寺的“唐代宝塔”,钟鼓乐绛州三楼,四大名帖之一的宋代“绛贴”,闻名遐迩的唐代碧落碑,以“悬塑”出名的唐代福胜寺,以古代农业为题材的明代“稷益庙壁画”等名胜古迹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 如今,昔日的辉煌消隐于一座座古建庙宇,沉淀在一件件砖雕石刻以及门额和柱石上,凝结为一代又一代新绛人的文化记忆。
新绛为唐代形势重要之地,担负着拱卫京城的重任,被列为地处要冲的“天下六雄之一”,它的建制和建设始终受到朝廷的重视。后来,由于新绛处于长安至雁门关的驰道上,便成为了繁盛的商业集散地,作为华北连通西北的重要水陆码头和物流枢纽,南来北往的工匠商贾云集在这里,使得新降小手工业、商业异常发达和繁荣,民间有“七十二行样样有”,“水旱码头、交通枢纽”之美誉,并与代州并称为“南绛北代”。
新绛人杰地灵,蕴藏着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瑰宝,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种类灿若星河。绛州鼓乐、绛州澄泥砚、云雕、木版年画、绛州面塑等传统民间工艺品异彩纷呈,享誉四方。其中绛州古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和“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因此被又称为“中国鼓乐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