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其勋:龙应台遇到的问题我也有 也读《天长地久》
2018年8月初,龙应台的《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我第一时间买到了这本新书。看到集自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天长地久”四个字,在封面、插页和扉页反复出现,“夫子言之,于我心有寂寂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叹油然而生。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龙应台”不是笔名,是真名;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她是离乱中龙家第一个在台湾出生的孩子。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出版的《野火集》,更演变成一股燎原野火。1988年11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在大陆出版《野火集》简体字版。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199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野火集》,她在大陆的读者日多。《天长地久》封面、封底土黄的底色连成一片,封面的右侧和封底的中间各有一棵小树,在杂草丛生的原野上,一只褐色的小鹿,竖起耳朵、睁大眼睛,观察着这个似乎平静而实不平静的世界。杏黄色屿套封右边是龙应台照顾母亲的照片,左边的广告语说:一部跨时代疑视的生命读本,献给每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儿女…………《天长地久》是“空山松子落”的直面相对…………前勒口上部是龙应台的侧面照片,下面是简介,最后一行是:2017年8月移居屏东潮州镇,照顾母亲,开始乡居写作。封底最显眼的一行粗体大字写道:人生里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
在书序《月照》中龙应台单列一节《温情与敬意》,说钱穆曾在每天的飞机轰炸和空袭警报之间,带着对于历史最深的“温情”,最大的“敬意”,拿着笔写《国史大纲》。接着提问:
“温情与敬意”,是否只是对待历史呢?我们如何对待曾经被历史碾碎的身心.的亲爱的上代?我们又如何对待无话可说、用背对着你但是内心其实很迷茫的下一代?在时光的漂洗中,我们怎么思索生命的来和去?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我们何时愤怒,何时深爱?何时坚定拒绝,何时低头承受?我们怎么在“空山松子落”的时辰与自己素面相对?、“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秋夜寄安二十二员外》这首五言绝句,运用“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艺术手法,让读者在一首小诗中同时看到两个人:怀人之人和被怀之人;同时看到两个空间:作者身边之景和作者遥想之景。《天长地久》全书表达的是对作者对上一代和下一代的温情和敬意,而结构则借鉴了“空山松子落”这类古诗的艺术手法,也为我们营造了100年的时长和放眼全球的视野。
书的版式设计也独具匠心,35则图文,分明用粉红、淡黄、浅橙、草绿、灰蓝五色彩纸印刷,天头都用白色大字标明年代。35则大河图文,起于1919年,终于2018年,大致按先后顺序排列,整整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将个人的生命风景与历史的迁延轨迹紧紧地扣连。作者想写出历史夹缝中的个人际遇:“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经历过什么样时空出来的人,个人的感情后面是有厚度和深度的,我想让读者感觉到每一个父亲跟母亲,都是立体的人。”文字部分《给美君的信》共19封,小标题前都有编号。这是2017年8月以后,龙应台在照顾母亲之余约一年间的写作成果。这不是普通的信件,更是龙应台写给所有在生活中日夜忙碌、忘记陪伴家人的,儿女的生命书,唤醒人们对于亲情、家庭的意识。龙应台已经66岁了,从23岁起留学美国9年,旅居欧洲13年,后来回台湾担任“文化局长”“文化部长”,又有长达9年时间在香港教书。超过30年不在台湾,父母成了遥远的挂念。从美国被诊断出患有失智症开始,已经18年了。在过去的15年里,龙应合无论是在台北担任“文化局长”“部长”,还是在香港教书,都坚持每两个星期回一次哥哥家看母亲。论说龙应台也算十分有孝心了,但她逐渐体悟并自责:这其实是一个不诚实的、虚应故事的假动作。“在这个世早上,对你最重要、恩情最深的那个人,正在度过她人生中最后不知还有几天的时光,你到底还在做什么呢?”她终于选择离开官场、放弃教职、婉拒讲学,回到屏东乡村,全天侯照顾母亲,似乎想以此弥补对母亲深深的歉疚。龙应台说:“1925年出生,应美君的那一代人,从破碎的时代里千辛万苦把下一代扶养长大,和后来的一代养孩子十分不同。我们养孩子没有千辛万苦,所以我们对上一代,是怀着一种感谢的恩情,有很高比例的不舍与疼惜,这是代与代之间的不同。”“我自己的人生有效期时光,和母亲这个对我恩德最大的人的最后时光,这两条平行线唯一还可以相接的,就是现在,它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了。”
龙应台写给母亲美君的19封信,在目录中分为六组。第一组:《女朋友》中龙应台对美君说:你和他这一代人,一生由两个经验铸成:战争的创伤和贫困的折磨。我看见好多个你:采野花的小女孩,穿旗袍的民国姑娘,紧抱婴儿寻找丈夫的少妇,寒冬清晨做便当的主妇,为孩子的学费向邻居借钱的母亲,编织渔网的女人,涉水割草喂猪的女人,坚定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的女人……这段话是美君一生经历的速写。作者后悔只把美君当“母亲”,而不是“朋友”:“总是看不见我身后一直站着一个女人,她的头发渐渐白,身体渐渐弱,脚步渐渐迟,一句抱怨也没有地看着我匆匆的背影。”所以她决定把母亲当作一个女朋友,给她写信。《出村》回忆母亲坚决支持自己上大学的往事:“她如果不读大学,以后就会跟我·一样。”《你心里的你,几岁?》记述母亲70岁时还隆眉、文眉、文眼线------心里还是那耽溺于美的35岁吧?母亲75岁时的心里,牢定格在清澈如水的18岁!作者似乎理解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眷恋,于是发问:92岁的你,你心里最深最深的那个你,几岁?第二组:《卿佳不?》记述母亲儿时的玩伴香凝表姐,与浙江淳安老家的余舅舅凄美的爱情故事------20岁一别后,女方终身未嫁;到50岁才得以通信:“念及君犹飘零远方……不忍独死。”最后引用王羲之《初月帖》问男方:“得去月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作者感慨万端:“香凝在生离生别、天地寂寥中苦等30年之后,竟只轻轻问对方:卿佳不?(你好吗?)……那时那刻,他们还深信人间的爱和聚,可以天长地久。”这也许是龙应台把这本思考亲情约书命名为《天长地久》的原因之一吧?《母兽十诫》中作者运用联想和对比的方法,设想如果母亲是婆婆,自己能尽心尽力地照顾吗?当儿子有了女朋女时,自己最初的感觉是有了“小三”------她要来争夺自己对儿子的爱了。当然后来作者醒悟:你属于过去,她属于未来。对儿子的人生幸福而言,她比你重要多了。
第三组:《永远的女生》为了衬托母亲勇救乡亲的义举,作者先详写德国“闺蜜”安琪拉的故事:1939年,故乡罗滋被希特勒军队占领,全城的犹太人被抓进高墙,没有人活着出来。10岁的安琪拉在爸爸怀里发抖,爸爸则要她一生一世不能忘记德国人做的事。2009年,85岁的安琪拉,批评那些说不知道有集中营的同胞,她坚定地说:“个人,就是有责任的!”说话时,脸上的皱纹是她的,身上关节都不是她的,可是她眼睛里的光芒、声音的力量,永远是她自己的,独一无二。而母亲美君的回忆录记述:1943年18岁时在淳安,她一个人走到宪兵队,去探望被抓了三天没吃饭的乡亲,与中尉排长据理力争,终于让乡亲们都放回家。《我爱给你看》用对比的手法,写西方60岁至90岁的女人,很健康、很愉快、很独立地在阳光下的公共空间里走着、笑着、热闹着、沉静着,生活着。而台湾反差很大。在这个歧视女人、歧视老人、双重歧视老女人的世界,法国的玛丽亚们敢于宣称:“我爱给你看!”作者希望母亲也能“我老,我美,我能爱”。第四组:《天长地久》说自己在三个礼拜内风风火火创造家园式的“潮州南书房”,因为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教育了她:人生里有些事情,不能蹉跎。作者体会到:人生的聚,有定额,人生的散,有期程,你无法要求,更无法延期。必须学会把暂时片刻当你天长地久。她要把陪伴母亲的“旅寓”以“家园”对待,把它装扮得漂漂亮亮。《此生唯一能给的》再写她从动念到入住,三周内完成哥哥家的改造工程,一分钟都没有浪费。因为她认识到时间的紧迫:我们是在山河破碎的时代里出生的一代,可是让我们从满目荒凉、一地碎片里站起来,抬头挺胸,志气满怀走出去的人,却不是我们,而是美君你,和那一生艰苦奋斗的你的同代人。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
第五组:《让我喋喋不休》,作者从安德烈小时候对我问个不停,联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曾不断地问母亲。她多想与母亲喋喋不休,但母亲已回不到健康时间,她听不懂,更不能说了。《有时》写作者喂母亲喝甘菊茶时,想到母亲也曾是“妹妹”,从3岁的“妹妹”走到93岁的“妈妈”,中间发生了什么?90年间,美君从“妹妹”,到“姐姐”,到“阿姨”,到“奶奶”,到“太婆”,正如《圣经》所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作者悟出:你的现在,你的过去,你的未来,是同时存在的。上一代、下一代,和你自己,就是那相生相灭的流动的河水、水上的月光、月光里的风。那么,何必迟疑呢?每一寸时光,都让它润物无声吧。第六组:《走路、洗碗、剥橘》,作者思索“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假定人活到90岁,一辈子就是32850天。她联想到梭罗走进森林,要“用心的活”,“深刻地去活”,过“结结实实”的生活。再联想到神经科医师奥利弗 · 萨克斯说过: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我是一个有感知能力的存在,一个懂得思想的动物,单单这一点,已经是无上的恩庞和探险。又联想到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引用一行禅师的告诫:走路、洗碗、剥橘,都是要全方位地去感知、观照。《大运行》从自己询问银行账户以安排“后事”,联想到父母的“戏言”-------爸爸已安葬在了故乡湖南,而母亲的故乡淳安已沉入千岛湖。许多朋友讳言后事,作者认为:这个大远行,没有人可以给他经验之谈,然而这又是一个所有的人都迟早要做的行程,所以其实每一人都是关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