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那块净土》作者思想者诵读静韵:

《怀念那块净土》作者思想者诵读静韵:

2017-12-10    15'10''

主播: 静韵,静听花开之声

38 0

介绍:
《怀念那块净土》作者思想者 朗读静韵 背景音乐《你是我生命中的阳光》 怀念那块净土 吉宜淮      脱下一身戎装,告别长达20年的军旅生涯,10年前,我身心不再经受颠簸流离之苦,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丰盈,安逸舒适渐渐平息了多年的躁动神伤,过起了久违了的、常人常态的生活。可有一份情结,我始终难以割舍,军营那块净土,令我至今梦萦魂牵。  怀念那份神圣。男儿本自重横行。十八、九岁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保家卫国的召唤下,一去千百里,过起了“甲马丛中立命, 刀枪队里为家。 坟场堆旁摆酒, 杀人便是生涯”的生活。有位名人说过,人生没有意义,和狗一样,因为你做了一些事,才显得有意义,做了一些精彩的事,使人生变得精彩。军人的精彩之处在于,军号声声,喊杀阵阵,催生出文韬武略;严寒酷暑,风霜雨雪,练就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为了祖国的安宁,我们抱定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信念,随时准备端着闪闪发光的刺刀,冲向血流成河的战场,追寻着在最后一场战争中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那一份光荣;为了人民,我们用辛苦我一个、幸福亿万家的豪情和行动,成就着军人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精神是伟大事业的灵魂,伟大的事业是崇高精神的结晶。因此,一路走来,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年轻人并不怕牺牲和奉献,只要找一个合适的并能得到认可的理由,就能在牺牲和奉献中滋养出一份神圣。时代军人就应成为年轻人的杰出代表。作为时代军人的这份神圣感,便是我们追寻的最高的境界和最好结果。  怀念那种兄弟般亲情。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官兵平等,官兵一致,同工作、同学习、同劳动、同生活,我们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部队铁的纪律的要求,我们远离了吃喝嫖赌抽、索拿卡要抢、坑蒙拐骗偷等社会上许多男人的许多恶习,养成了纯朴、正义、勤奋、勇敢和坚强的品质和性格。有人讲,这个世界有“四友”最亲切、最牢固:一起杠过枪的战友、一起上过学的学友、一起做过牢的牢友、一起嫖过娼的嫖友。这从一个侧面,肯定了军人间的亲情。多年的厮守,尽管多年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场生死的考验,但随时准备奔赴前线并肩战斗的那份同生死共命运的神圣、期待和激情,却始终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战友间这份兄弟之情谊,最值得推崇,终身难忘!  怀念那思乡的情结。刚刚初长成人,离开学堂就身处他乡成异客,年轻的军人学会了思念,感觉到了亲人的重要,也需要理解。身居他乡,在紧张的学习、训练之余,思乡的情绪就似春日的小草,随时会破土而出,葳蕤而生。“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酒既向我们灌输着潇洒恣意、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三杯两盏下肚,立刻有豪情万丈,也让我们麻痹神经,忘却思乡的痛苦。淡淡的乡愁,让我们不自觉地学会了喝酒。因此,饭桌上老兵们常说,不会喝酒就没有真正当过兵,没有真正体会过做军人的滋味,在军营中生活过几年的人,也都能体会到这样说并不夸张。也有少数人学会了抽烟。军人的津贴不丰,抽不起高档烟,大多时候抽些劣质的经济烟。自卷的“喇叭筒”烟在部队也很流行,买来廉价的烟丝,就地取材,用旧报纸或废纸裁一正方形,以一角为点裹一圆锥状,手捏少许烟丝放入其中并摁实,再将开口拧封起来,一支烟就算制造成功了,自抽或请人抽也挺有成就感。休闲时,我们总结抽烟喝酒的乐趣,你抽我抽他也抽,抽它个昏天黑地死去活来,一杯两杯再来杯,喝他个腾云驾雾烂醉如泥,横批是烟酒人生。有人怀疑,这是在糟蹋人生。可谁又能怀疑,在没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军营,这也是一种抵御思乡的手段和方法呢。  怀念那份特有的快活和浪漫。在那个狂热的年代,社会上一些人,曾以拥有一顶军帽或一件军装而自豪不已,军人的价值看似得到了尊重和体现。可军人不仅仅专注于追求战功卓著,无论在战时还是和平年代,用鲜活的青春制造出的那份特有的快活和浪漫,却也是在书写一部别样的人生喜剧。向往欲血奋战血流成河的战场,笑傲生死,时刻满怀信心满怀豪情地踏上死亡的征途,是真正军人的常态常乐。我们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方言土语汇聚成军营这群南腔北调人,各地的风俗习情,也常常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资和笑谈。早些年草绿色的军装,虽不挺刮,但我们尽量让它清洁,洗漱间洗衣时那一边用拙劲一边吼唱的场景,至今还让我回味无穷。裤子像麻袋,帽子吹圆了晒,被子不分里和外,这是一种自嘲,其中也有一份快活。有人说,当兵的见了老母猪赛貂婵,那是不怀好意的夸张,但在以男性居多的军营,见女人的频率远低于社会上同龄的人的正常值,那是事实。休闲时,年轻军人关于女人的话题最为敏感也最为提神。个别当兵的泡病号,有事没事总爱往卫生队或医院跑,只为见一眼女兵,也不足为奇。记得八十年代初,发生了一件“粉色围脖”事件。公务班在早操队列训练,班长见一个身材高挑的漂亮姑娘从左边走近,就下达了“向左——看!”的口令,队列中的战士正为这个口令感到奇怪,一转脸,见到了围着粉色围脖的姑娘,大家一阵嘻嘘,把姑娘闹了个大红脸。粉色是令人想入菲菲的颜色,是勾引人的色彩,加之在那个处处灰色的年代遇见这一景,那可真是浓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何需多啊。公务员小张说,师部政治部王副主任是刚调来的,姑娘是王副主任家正在上高三的丫头。第二天早操,当姑娘再走近,班长却干脆下了个“向右——看!”,自己却独饱眼福。可到了下午,王副主任来警卫连“蹲点”,班长被“特招”。多年后战友见面,总是提起这件一直被看做浪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