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悦与男朋友恋爱两年了,感情稳定,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又到了一年年底,她打算将男朋友带回去见父母,并且与家人一起过年。在电话里,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问她,是否要帮她把以前住的小房间布置、装修一下,明悦犹豫之后说,不用了。因为他们只住几天,就要从小镇回到城市上班。
春节回到家后,明悦看到除了一张小时候睡的单人床、两把旧凳子,外加四面白里泛黄的墙壁外,再无其他家具和装饰的简陋房间时,一阵非常委屈的情绪涌上心头,让她忍不住哭了。她想起自己从来就不敢向父母提什么要求。小的时候,同龄的小孩子人手都有一盒彩色水笔时,她也想要一盒,但是她太乖了,不会吵着跟父母要;六一儿童节,班上的女同学穿着颜色鲜艳的漂亮裙子时,她也想有那样一条好看的裙子,但是她始终无法开口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愿望;去大学报到的那一天,她看到同寝室的几个女生,妈妈们在帮她们铺床,爸爸们进进出出,买这买那,她非常羡慕,可是之前当父母问她要不要送她去上大学的时候,她说自己一个人可以的……
春节期间,一阵寒潮从北到南席卷了中国大多数城市,明悦所在的小镇也突然降温到零度左右,她和男朋友好几个晚上都彼此拥抱着,挤在狭小的单人床上,盖着不是很保暖的单人被,好在男朋友脂肪多,能够散发出足够的热量,让两个人凑合过了几夜。男友问她:你会不会很冷?要不要我们明天上街买床大被子去?明悦摇摇头,说没必要。她觉得再过两天自己和男友就要离开家了,花钱买被子太浪费了。
上了大学之后,家里的经济状况已经比之前好了很多,不仅装修了房子,还更新了一批名牌家电。工作之后,每年她也会给父母寄去几千块钱。但是,为什么她就无法开口跟父母提要求呢?哪怕只是让他们买一张大床、一床冬被的小小要求?她想不通。
明悦是家中的老大,她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从小她便牢记并且很努力地贯彻“我是个姐姐,我要听话懂事,照顾好弟弟妹妹”这一信条。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她都留给弟弟妹妹,学习也很自觉用功,从来不需要父母操心,她还总是帮父母干很多的家务活,所有的街坊、邻居都夸她是个懂事的孩子,非常羡慕她的父母生养了一个好女儿,说她的父母真有福气。
与父母相处的种种细节让明悦想起自己和以前的男朋友约会时发生的一件小事。某一年夏天,两个人约好一起去郊区爬山,出了地铁站到山脚下,还有三公里的路,男朋友问她要不要打车,她也不是很确定,就回答:我们走过去吧。于是两个人开始走路,七八月的太阳又热又毒,走完毫无遮挡的三公里路后,明悦有些虚脱,有点后悔之前没有打车。
后来,他们开始爬山,爬到一大半时,包里带去的矿泉水喝光了,明悦想买水喝,男友说,就快到山顶了,我们到山顶再买。明悦同意了,她忍着干渴,爬到了山顶。下山后,已经下午两点多了,明悦又累又饿,想赶紧找到一家餐厅,坐下来吃口饭,好好休息一下。男朋友提议,郊区没有什么可吃的,我们还是坐着地铁回市区去吃饭吧。明悦又同意了,但是坐上地铁之后,她再也忍不住了,觉得委屈极了,和男朋友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争吵,而她的男朋友同样很受伤,之前你不是一直玩得很开心吗?为什么忽然就生这么大的气呢?其实他不知道,明悦已经默默忍受很久了,他感觉不饥不渴时,身边的这个女人却忍饥挨渴很久了,只是没有告诉他,也没有提任何的要求。
明悦与男友分手的原因正在于类似这样的一件件小事的叠加:点菜时,男朋友没有点她爱吃的,她没有自己点,也没有提要求;男朋友认识了她的一个女同事,微信聊天时语气有点暧昧,她心里不太舒服,但是她假装一切都很好,不吵也不闹;男朋友出差外地,回来时刚好是白色情人节,但是没有给她买礼物,她不高兴,但是什么都没有说……
忽然某一天,她约了男友一起在外面吃晚餐,吃到一半时,她很坚决地提出了分手,并且很迅速地离开了餐厅,留下了无比错愕的男朋友。而她的男朋友在前两天还打算带明悦回去见父母,因为他觉得她真是一个温柔懂事的好女孩。是的,“懂事”似乎就是明悦的标签。
明悦的太懂事给她带来很多的抑郁和悲伤。我曾问她,你为什么不向你的父母提要求呢?她回答:也许是我的潜意识里认为提了要求也没有用,因为他们不会满足我,或者没有能力满足我,而这会让我更加绝望,于是,我索性不提,还可以让自己少受一点伤。
有的时候,委屈自己,其实是另一种自我保护。一个人的“太懂事”往往是亲子关系中回应失败的后遗症。因为遭到太多的回应失败,于是绝望了,不再提要求,让自己变成一个很乖很懂事的人。但是,做一个太懂事的人真的好悲伤!
我们都是正常的普通人,我们在一段亲密的关系中,有被爱、被重视、被关心、被尊重、被温柔对待的需求。如果我们很多的需求是合理的,却不敢或不愿意表达,别人真的很难满足我们,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真实的需求。另外,我们也不能期待自己什么都不说、不做,别人就能自动满足我们的需求,因为连神都做不到这一点。
在亲密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