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中医:“三针活两命”的神医张栋梁

民国老中医:“三针活两命”的神医张栋梁

2020-12-24    14'28''

主播: 丹华

240 2

介绍:
民国老中医:张栋梁 1936年夏,有“火炉”之称的南京酷热难耐,国民政府的大员们纷纷上庐山避暑。***中央委员兼立法院秘书长梁寒操也不例外,6月中旬就带着夫人上了山。谁知上山不久,梁寒操就感到头昏欲睡,不久后又在胸前长出豌豆大的小疮,如针刺般疼痛。山上所有的医生都来进行诊治,竟毫无起色。梁家夫妇只得决定立刻下山,乘轮船回南京治疗。 回到南京后,梁寒操入住中央医院,病情开始好转,并回家休养。但胸前的疮却许久不收口,并时常作痛。一日,前来探病的南京市市长马超俊的夫人沈慧莲提议,不如尝试一下中医。她还主动推荐了一位中医,并称许多达官贵人的病都是这位医生看好的。 梁家夫妇虽然将信将疑,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还是决定试一试。这位医生将豆豉煮熟,趁热装入小布口袋,每日热敷胸口。同时使用黑虎丹、八宝丹及其他几味内服的中药。7天以后,疮竟然完全收口,也不再感到头昏。梁家夫妇大喜过望,特地上门道谢。而这位医生,便是民国时期“金陵四大名医”之一,有“三针活两命”之称的张栋梁。 悬壶济世 1887年,张栋梁出生在南京江宁的湖熟镇,祖上6代行医,是不折不扣的中医世家。其祖父张一峰曾被乾隆皇帝封为御医。但张一峰不愿为官,归隐于南京栖霞山。清廷曾为他修建一所住宅,后毁于战火。 张栋梁自幼随父学医,得到真传。他平日刻苦攻读医书,钻研典籍。此后,他又拜湖熟镇当地中医李应札为师,研习外科和针灸科,又随吴少成钻研内科和妇科。师父去世后,张栋梁便继承师门,开始悬壶济世。 由于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张栋梁不久便名闻四方。在为梁寒操医病之前,他就已为多位当时的知名人士解除病患。民国初年,江苏省省长王瑚的顽疾被张治愈。江苏督军李纯患痢疾,在当时南京最好的鼓楼医院久治不愈。张栋梁应邀出诊后,药到病除。1932年,宁夏主席马鸿逵在河南信阳病危,特地包下一节专车请张栋梁出诊。张栋梁察看后,断定其滥服补药,以致邪气淤积;遂用清热化瘟之法施治,月余之后宣告病愈。 由于为许多要人治愈了疾病,张栋梁更加名声大振。张栋梁于1928年离开湖熟镇,正式前往南京城内磨盘街10号开业。梁寒操闻讯后,特地作诗一首相赠:“主院明灯若海航,路人争说磨盘坊。纵知扁鹊仓公后,绝诣终推仲景张”,将他与扁鹊等古代名医相提并论。 在为要人诊病的同时,张栋梁更加关注黎民百姓的病患。在湖熟镇当地就流传着一个张栋梁“三针活两命”的故事。张栋梁一日在路上看见一家老小痛哭流涕,并发现一家人身后的棺材中漏出鲜血。经询问后,得知家中主妇因难产而死。张栋梁要求打开棺材,并为“死人”搭脉。随后,他掏出银针,瞄准穴位连扎三下。不久,“死人”便叹出一口气,缓缓坐起。家人赶紧为“死人”掐指头、揉肚子,“死人”竟现场生下一个孩子。原来“死人”只是因生产时疼痛而昏厥,并非真的死去。张栋梁见棺材中漏出的不是淤血,便大胆施治,最终令母子平安。 此事令老百姓纷纷前来求医问药。张栋梁最初行医的地方是偏僻的农村,竟因此变得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而张栋梁也对贫苦百姓十分关怀,有时不但不收诊费,还加以资助。如马鸿逵赠给他的巨款就被捐赠给医疗慈善机构,作为中医基金。1920年代,南京近郊曾发生灾荒,张栋梁在其湖熟镇住宅内收容灾民近百人,提供食宿。远近乡民皆称其为“大善人”。 捍卫中医 除了医术高超之外,张栋梁也时刻记挂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并为中医的生存和延续而不遗余力。1929年2月23日-26日,南京国民政府召开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中医的提案,并出台了取消中医的6项具体办法,令整个中医界为之震动。张栋梁闻讯后,积极带领南京中医药界进行游行、抗议,坚决抵制此提案。 随后,全国各中医团体在上海召开两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派代表团赴南京请愿。张栋梁与南京当地其他中医随代表团面见行政院秘书长曾仲鸣等官员,要求废除提案。同时,张栋梁等还与余云岫等展开辩论,从而证明西医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各界反对废止中医的函电也如雪片般飞来,诸多社团与要员也纷纷声援。当局迫于各方压力,最终不得不宣布废除提案。 提案虽然被废止,但却让张栋梁深感中医的发展面临危机,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事件过后,国民政府决定设立国医馆,以缓和中医界情绪。1935年,张栋梁当选为国医馆第二届理事。此后,他积极推动国医馆在各地开设分馆,并开展整理中医遗产、统一中医药名、收集民间验方、统计各地执业中医状况、组织中医资格考试等活动;希望推动中医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变革。同时,由于政府的限制,中医学校必须改称传习所,且不创办公立的中医教育。张栋梁便与同仁们艰难创办国医传习所,并积极吸纳西医的成果展开中医教育,促进中医的革新与发展。 而张栋梁本人也直接投身于中医教学之中。他经常翻阅前人医案,对疑难杂症进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向学生传授。在南京期间,他坚持每周去国医传习所上课。上课时,不仅学生们悉数到场,同行及中医爱好者也前来旁听。有时教室坐不下,就改在大礼堂上课。而经过他的努力,也培养出大批中医人才。长子张友之、次子张惟之、三子张任之、继子张敏之、侄子张寿之、张敬之、侄孙张泰宗皆继承家学。此外,赵亦如、张铸、许渭滨、陆星阶、吴邦治、时斌儒、王世琪、王佩之也都学有所长,行医四方、治病救人。 英年早逝 虽然终身救死扶伤,但张栋梁却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劳累,得不到及时休养,张栋梁于1935年积劳成疾、大病一场。经过治疗后,身体基本康复。然而随着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很快,南京一带也陷于战火。1937年10月,日军飞机轰炸南京。张栋梁遭受惊吓,旧病复发,从此一病不起,最终英年早逝,年仅60岁。临终前,他还嘱咐家人要将事业继承下去,并以两册医案相传。 张栋梁去世后,***为其题写“潜德元昭”四字,陈立夫题写“民失良医”匾额表达哀思。中央国医馆则赠送“国医泰斗”匾额。而各界民众也极其悲痛。在灵柩从南京城区运往湖熟镇祖坟的近百里路程中,自发路祭者不计其数。家乡当地人士也为他组织公祭。不久之后,南京沦陷,张栋梁家人逃往重庆避难,家乡百姓自发为其守护坟墓数十年。1981年1月,湖熟镇政府又组织对其墓进行整修,以求纪念并教育后人。(一 樵)
上一期: 法医故事分享水上浮海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