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首古诗词     采薇——我在他乡,思念故里

每天一首古诗词 采薇——我在他乡,思念故里

2023-06-16    13'00''

主播: 慎思🚀

246 0

介绍:
每天一首古诗词 采薇——我在他乡,思念故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xiǎn yǔn)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xiǎn yǔn)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Shù)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róng)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kuí)。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mi3)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ji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未读《采薇》,我已先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彼时我并不知道这句诗的含义,单纯觉得诗句很美,如初春拂过脸颊而不觉寒的杨柳微风,如寒冬赛过梅花三分白的皑皑白雪。没有缘由,这句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在“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的江南。江南春色里,有“杨柳青青江水平”,有“碧玉妆成一树高”,柳絮纷纷时,枝上柳绵吹又少。我在江南长大,记忆中,童年时期我时常与小伙伴在山野之中奔跑嬉戏,追着蝴蝶,采着野花。山坡上密密麻麻长满了野豌豆,起先是绿油油的一片,过了不久那一片绿色之中就会开满星星点点的紫色小花,看在眼中,有种说不出的美。彼时的我只是嫌花太小,摘下来也不好看,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中的“薇”。“薇”又名大巢菜,又叫野豌豆、野苕子。我们家乡一带习惯叫野豌豆,在山坡,田野,或者山间的路边上经常能看到。这种在我们眼中只是很普通的野草,不仅可以食用,《本草拾遗》中记载其还有药用价值。“玁狁”又叫“猃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也许跟“鲜卑”、“契丹”等耳熟能详民族来说,“猃狁”比较生僻,但说起它另外一个名字,可能听过的人就多了,那就是“犬戎”。具体的地理位置大概在现在的山西、甘肃一带。西周进入中期,力量削弱,犬戎经常入侵,边疆战乱频繁。到了周宣王时期,周朝继续了一定的力量,并派遣将士出征犬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因此这首诗被认为大约是写于周宣王时期的。不得不说,《诗经》中的大多数诗都像我们小时候学的儿歌一样,叠字很多,念起来朗朗上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若不去认真探究它的意思,恐怕很难理解这竟是一首边塞军旅诗,描写的是戍边士兵从背井离乡上战场到归家的情形。“采薇呀采薇,薇菜已经发芽了。说回家呀说回家,一年又过去了。”字字坎坷,诉说的尽是士兵对家的思念。出征保家卫国,何时才能还乡?在这烽火连天的战场上,驻地不稳,谁能帮忙把家书带回家?提到家书,不得不提杜甫的《春望》。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想给家里捎一封家书该有多难。写了不一定能捎回去,捎了家人也不一定能收到,更别说是家里寄来的书信了。我曾在某本书中读到过这样的情节:小战士从口袋里摸出皱皱巴巴的信,一边看一边擦着眼睛,信上的字早已被泪水晕开,模糊不清,团长走过来将信拿过去看了看,日期竟然是好几年前的。也许只有真正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士兵们才能体会到“家书抵万金”的感受吧。采薇呀采薇,那时的薇菜发了芽,转眼半年过去,薇菜已经变老,回家依然遥遥无期。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我的心里是那样的苦,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还乡。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美丽的棠棣。将军驾着车带着我们往前,军情是那样的紧急。还记得当初阔别家乡的时候,杨柳依依,如今回来的路上,白雪纷飞。我的心里伤悲,谁能知道我的哀痛。内心独白的话语,默默诉说。然,戍边战士心中的苦,又岂是只言片语能够道得尽的?离开家的时候,想的是保家卫国;在战场上,想的是早日结束战争回到家乡;然而终于踏上了回家的归途,心里却是无限伤悲。近乡情怯,越是离家近,越是思绪千万,感慨万千。《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公即东晋政治家谢安,“遏”è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字。谢安问谢玄《诗经》中哪一句最美,谢玄的回答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móu)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可见,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这句诗的评价都是极高的。关于“采薇”,最早的典故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孤竹君原本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可是等他去世的时候,叔齐却想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认为父亲的遗命不能违背,于是逃走了。叔齐不肯继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另一个儿子为王。贵族子弟,一旦离了家,便很难生活下去。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关心赡养老人,就一起去投奔他。可是等他们到了那里,西伯侯已经死了,继位的是后来周武王姬发。他们拉住武王的马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道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人要杀了他们,被姜太公阻止了,姜太公说:“他们都是义人啊!”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以及太公姜子牙,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部《封神演义》已经让他们家喻户晓。后来武王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天下易主,伯夷和叔齐为了表示对商的忠诚,拒绝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采薇菜充饥,并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jiē徂cú兮,命之衰矣。”没多久便饿死了。当时的人都称赞伯夷和叔齐有气节,甚至还有人想去效仿。但是在后世的人看来,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这就是采薇背后的故事。这也是采薇背后的辛酸。采薇啊采薇。等到薇菜开花的时候,我是否能够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