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星期二
诗经朗读
今日晨读内容: 《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
戏谑的歌谣,女子嘲戏男子配不上自己。
山有扶苏 隰(xí)有荷华(huā)
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jū)
山有桥松 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 乃见狡童
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娇美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轻狂之人。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狡狯kuài少年。
注释
扶苏:唐棣。或解为小桑树。
隰:洼地。
子都、子充:美男子的统称。
狂且:狂愚之人。且,其古字形[插图],类男性生殖器,或带贬义的俚语。或语助词。
游龙:植物名,即马蓼liǎo。
[图片]
荷华即荷花,又名莲、水芙蓉等,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观赏植物,各部位有特定名称,或可食或可入药。叶柄称茄,叶为蕸,花苞称菡萏hàn dàn,茎为藕,果实为莲,种子为菂dì。
[图片]
游龙今名红蓼,一年生高大草本。生长于水边沼泽等湿地,除供观赏外,全草及果实皆可入药,嫩苗可食,古时荒年救急野草。
【赏析】后人称郑国是情歌的沃土,是不无道理的。这首《山有扶苏》首章与末章都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这样的句式起始,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低谷的花,并未见一人。
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因为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北邶·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
《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也说:“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本诗中的起兴就是如此,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
当然,无论是生长在山上的扶苏树、松树,还是盛开在水中的荷花、水红,这些美丽的植物都是诗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兴“的存在,才让《诗经》中大多出自寻常生活的诗作拥有了绝美的意境。
这是一首情人约会时打情骂俏的有趣场景,然而,这样简单的内容却因时代的久远而被后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被许多名家解释出了重重含义。
《毛诗序》:“《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认为这首诗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种解说显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与认同。今人高亨《诗经今注》以为这诗写“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这样的解说显然也不在情理之中。
而朱熹则认为《山有扶苏》是“男女戏谑之辞”。这种说法已经接近诗旨。所谓“戏”,即打情骂俏之意。自此,后人对《山有扶苏》的解释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之类的说法,便脱胎于朱熹之说,吸其精华而承继之。
短短的两章,却众说纷纭,不禁让人们还未读诗便困惑起来。实际上,回归诗的本义,从诗中看到的便是一对热恋中的男女在调皮地骂俏的场面,女主角定是个生性好强却不失情调的年轻姑娘,等不见心上人来赴约心生焦急与不满。恋人姗姗来迟,姑娘心里欣喜,嘴里却骂道:子都那样的美男没有来,却来了个你这样的狂妄之徒;子充那样的良人还没等到,你这样的狡狯少年却来了!将“子充”、“子都”这种古代的美男子放在言语之中,以对恋人的迟来表示不满,可见当时的男女们已具有了很高的审美水平和恋爱的心得。处于热恋中的古代青年男女,表达在欢会中的愉悦心情时,可谓不拘一格,也不仅仅停留于平铺直叙的倾诉。诗中所描写的那种俏骂,把小儿女热恋时的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狂”与“狡”并不是褒义词,但也不是真正的贬低,故意戏谑所爱的人,恐怕是每个女孩子对心上人撒娇的本性。
由此可见,《诗经》中的爱情诗不仅有唯美、有伤感、有温馨,也有这般的活泼与自然的人性流露,《山有扶苏》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约会画面。正是这些生动的人物、各具特色的性格、语言与爱情的融合,才让《诗经》保持了流传千古而不褪其色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