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齐风   南山

诗经 齐风 南山

2023-12-14    07'32''

主播: 慎思🚀

179 1

介绍:
诗经 齐风 南山 南山 刺鲁桓公不能制止夫人文姜与齐襄公兄妹私通。 南山崔崔 雄狐绥(suí)绥 鲁道有荡 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 曷又怀止 葛屦(jù)五两 冠緌(ruí)双止 鲁道有荡 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 曷又从止 蓺(yì)麻如之何 衡从(zòng)其亩 取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 曷又鞠止 析(xī)薪如之何 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 曷又极止 注释 崔崔:山势高峻貌。绥绥:求偶貌。 荡:平坦。齐子:指齐国公主文姜。由归:从这条路上嫁出去。 曷又怀止:曷,何。怀:思,或解为回来。止,语助词。 葛屦五两:葛鞋两双(喻婚姻)。五:通“伍”,行列。两,一列。 冠緌双止:冠带打结成双。緌,帽带。 庸:用,指文姜嫁与鲁桓公。曷又从止:为何又相从齐侯。 蓺:种植。衡从:横纵之异体。 鞠:放任无束。 曷又极止:又怎能放任她。极,放任、放纵。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联姻,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妹文姜被嫁给了鲁桓公,但文姜不守妇道,与齐襄公有染,乱伦私通。齐国势大,鲁国势小,懦弱的鲁桓公敢怒不敢言。《左传》记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要去齐国,夫人文姜要求同行,鲁桓公只得答应,文姜和齐襄公趁机相会。后来鲁桓公发觉,谴责了文姜,文姜便告诉了齐襄公,襄公便设宴款待桓公,趁机将桓公灌醉,然后让公子彭生在驾车送桓公回国的路上扼死了桓公。这件事暴露后,齐国百姓皆以为耻,这首诗便是在此情境下产生的。 对于这首诗主旨的评论,多依托于上述史料,《毛诗序》云:“《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意为襄公施禽兽行径,与其妹乱伦,大夫们痛心疾首,作诗刺之。不过,在这段历史背景中,不仅襄公可恨,鲁桓公的懦弱也同样可气。 古今学者大多认为这是一首讽刺齐襄公与鲁桓公的诗,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两章,讥讽荒淫的齐襄公,第二部分则是三、四两章,是对鲁恒公的“怒其不争”。历来评论相对较统一,异议很少。 古今学者大多认为这是一首讽刺齐襄公与鲁桓公的诗,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两章,讥讽荒淫的齐襄公,第二部分则是三、四两章,是对鲁恒公的“怒其不争”。历来评论相对较统一,异议很少。作者开篇描写雄狐对伴侣的渴望,用意在于影射齐襄公对文姜的觊觎之心。作者以南山和雄狐起兴,展示出一种高远深邃的画面:山高树茂,急切的雄狐四处穿梭,叫声连连。不仅把诗的背景拉得极其宏大,让人感到诗作肯定包含丰富的所指,又将齐襄公渴切的思想状态描摹殆尽,让其丑恶嘴脸暴露无遗。章末,又用反问进行了讽刺:“既然已经出嫁了,为什么还对那段私情念念不忘呢?”即是在问文姜,也是在问齐襄公,一箭双雕,意味深长。 第二章还是诉说前事,但在表达上更进一步。作者影射齐襄公和文姜乱伦的无耻行为时,从寻常事物入手,描述鞋子、帽带都必须搭配成双,借以说明世人都各有明确的配偶,所指明确而又表达隐晦,既达到讽刺对象的效果,又显得不露端倪。后半部分与第一章相似,使情感力度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 第三、四章转换角度,发表对鲁桓公的议论。作者成功运用“兴”的手法,以种麻前先整理田地、砍柴前要先准备刀斧这些日常劳动中的必然性,来说明娶妻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进一层针砭实际,说明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无法做文姜的主,放任她回娘家私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被搁浅、践踏,显得庸弱无能,文姜的无视礼法、胡作非为也跃然于纸上。本诗在表达涉及政治、国君的问题时,用隐晦曲折的笔墨来讽刺针砭,避免了直白显露,并且能做到所指鲜明,内在意义一索可得。陈震《读诗识小录》谓其:“意紧局宽,布置入化,所谓不接形而接以神者。”说诗作主旨鲜明,但行文疏荡散致,布局合理,形散而神不散。陈继揆《读诗臆补》:“令其难以置对,的是妙文。”说其所指非常明确,但却让人无法抓住把柄。这些评论,都深得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