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整钢

一块整钢

2017-07-28    09'00''

主播: 岁月如水1288

117 7

介绍:
一块整钢 作者:郭松民 2016年7月14日,我第一次来到唐山,就惊讶于她的恢弘气势和蓬勃生机。 1976年7月28日以后,唐山以“大地震”定格在很多国人的心中。但震后四十年,唐山完成了凤凰涅磐,经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二十年快速发展,再次成为渤海之滨一颗耀眼的工业明珠! 在唐山抗震纪念馆,我们向刻有24万遇难者名字的黑色大理石墙默哀。40年前的灾难来势极为凶猛,以至于我们在纪念广场上面对保留下来的废墟时,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可怕与狰狞。 但是,更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如此巨大的灾难却并没有战胜唐山人,而唐山人却迅速战胜了地震:震后七天组装出第一批自行车;震后十天生产出第一车煤;震后十四天发电厂开始发电;震后二十天造出第一台机车;震后二十八天炼出第一炉钢…… 泰山压顶不弯腰——对唐山人来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豪言壮语,而是一个简单的事实。 唐山人为什么如此不可战胜?也许,发生在地震中的这样两件事,能够向我们揭示其中的答案。 第一件事发生在开滦煤矿。在大地震发生时,开滦的吕家坨矿正在进行高产突击活动,井下共有1006人,其中有100多名机关干部,还有兄弟单位的打井队、参加大会战的洗煤厂工人、下井不足半个月的新工人,还有四十几名女同志,职务最高的是矿革委会副主任贾邦友。 地震发生后,井下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作为团结和指挥中心,由贾邦友担任书记。他宣布了撤退顺序:女同志先走,兄弟单位的同志先走,然后是井上工人、采煤工人,最后是机关干部。 近5个小时的撤离,紧张、安静、井然有序,撤退途中,需要经过一段九十多米长的梯子上,每次只能上一个人,一千多人要从这里通过,稍有混乱,后果就不堪设想,但是没有发生任何混乱。 贾邦友就像是传说中海难发生时最后弃船的老船长,在所有人都升井后才返回地面。他发现先上井的人并没有跑回自己的家,都在余震中焦急地等待井下的同伴,也在准备应对新的险情。贾邦友心里一阵发热,赶紧说:“矿上不要管了,都回家看看吧。” 第二件事发生在震后不到30分钟,一辆红色救护车从唐山矿出发,向北京驶去。这是唐山市第一辆“苏醒”的汽车,车上是唐山矿工会副主席李玉林和他的三位同事,在没有任何人向他下达指令的情况下,李玉林主动想到唐山和北京之间的联系可能已经完全中断,要尽快向中央报告,只有中央才能救唐山。他们飞车四个多小时赶到中南海,当时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的领导人纪登奎、李先念、陈锡联、陈永贵、吴桂贤等立即接见了李玉林,并在几分钟内就做出了调解放军、调医疗队、调各地井下救援队开赴灾区的决定,为救援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李玉林在飞车赴北京的途中,和三位同事组成了临时党小组,相约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确保把灾情迅速报告中央。沿途不断有市民、农民拦车让他们抢救伤员,但一听说他们是要到北京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就全力配合,主动移开路上倒伏的树木、电线杆和伤员,为他们扫清道路。 这两件事,足够让我们找到唐山战胜地震的原因:依靠组织,相信中央。党员是群众中最有威信、最有责任感、最有能力的人。群众信任他们,他们也无愧群众的信任。无论是在大地深处还是在废墟之中,无论发生这样猝不及防紧急情况,只要有党员,组织立刻就可以重建。百万人口的唐山,没有在大地震的突袭下溃散,反而结成了一个具有高度韧性、高度效率的有机体,成了一块摧不垮、打不烂、压不扁的整钢。
上一期: 爱的秘密
下一期: 战友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