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昱煜《一寸秋 》朗读者 楚歌

张昱煜《一寸秋 》朗读者 楚歌

2017-07-08    10'12''

主播: 向度有声文学

385 5

介绍:
作者:张昱煜 朗读者:楚歌 夜深几许,思绪就厚几分。 都秋天了,还有这么多的蚊子,年逾八旬的老母亲颤巍巍地点上蚊香,敬神一样,把这微暗的“烟火”送到老房子的角角落落,他跟在母亲身后,安心而自在。每一次回家,他总是跟前跟后地护佑着,母亲的腿脚不中用了,走路深一脚浅一脚,像踩棉花包,陪伴母亲的日子,注定是不多了。 他是母亲四十岁时才结下的“秋葫芦”,小时候,父母把他看得比命还金贵。父亲病逝后,母亲一个人独守在乡下,过着清冷寂寞的日子,每隔十天半个月,他就要回来看看,村里人都说他是大孝子。 其实,现在,他的心是最不安的。“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他怕不久的一天,母亲离他而去。 十只小鸡仔在母亲的“指挥”下钻进鸡笼里,鸭子也进圈了,母亲正准备插上吱呀作响的大木门,他笑着说:“娘,今晚的月姥娘多好呀,咱们到院子里看看月姥娘吧。” 在他惠济河边的豫东老家,喊“月亮”为“月姥娘”,多温馨呀。他依稀记得小时候娘教的歌谣:月姥娘走,我也走,我给月姥娘提背篓,月姥娘来,我也来,我给月姥娘去劈柴……他心里念念不忘小时候有“月姥娘”陪伴的往事。 有一年,也是中秋节的边上,是周末,因为周边村子都停了电,打面机用不上,他和母亲只好拉上板车,去县城里磨面粉,队伍排成了长龙,等他家磨好面粉时,已经是夜里九点多了。 走到县城的东门口,母亲破天荒地“潇洒”了一回,给他买了七个生煎包子。母亲小心地用四方手绢包着,全递给了他,那次吃的生煎包子,香脆可口的味道,至今难忘。私下里,他认为只有那一次的生煎包子,才是他这半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美味。 “月姥娘”一直跟着他们走,皎洁的月光如水般流泻下来,照着娘清瘦的脸庞,也照着茫茫的四野,泥土散发的湿漉漉的气味,芳香着周身,他拉起板车来,劲头十足。 近了,村口的那棵老槐树,尽管树影黑成一大团,传来的婆娑声很是耳熟,还听到几声狗叫,因为有娘在,他是不会害怕的。那时候,娘多年轻呀,走路“哒哒哒”的一阵风。 今夜,又是“秋蝉满枝响似筝”的时刻,他和娘坐在院子的石板上,就着可以佐酒的月光,他又开始劝娘和他一起进城生活了。他和妻子省吃俭用,特意买了个四室两厅的房子,足够大,一家四口住得下。娘苦笑着说:“我都成了一把老骨头了,前辈人常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还是在家好,我的‘大褂子’都油漆好了,哪一天闭上眼,也不怕。我一甩手进城享清福了,留下你爹,咋办,他可是苦了一辈子呀。”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了,故乡,是属于老年人的,这个月光下的小院子,永远是他难以割舍的心灵脐带,是他最放心又最不放心的地方。 落下了几片石榴叶,声音尽管很轻,但他分明听到了。他向娘聊起当年在地窑子里烧红薯的事,娘一下子来了精神。那也是一个秋夜,干柴燃尽时,娘从火堆里给他扒烧红薯,不停地替换着双手剥红薯皮,看着他吃的满嘴灰黑,娘笑了,他也乐。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日子多快呀。 夜一寸一寸地深,清月照着瘦影,他伏在娘的肩头,聊着开心的往事。忽然,娘话题一转,郁郁地说:“孩,记着呀,给你们买的二十斤土花生,放在东屋的面缸里,你给的钱,我花不完,全放在你爹的大瓷相后面……”他心里隐隐一疼,眼泪唰地流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