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晓伟《月亮》朗读者 楚歌

丛晓伟《月亮》朗读者 楚歌

2017-10-07    12'50''

主播: 向度有声文学

162 0

介绍:
作者:丛晓伟 朗读者:楚歌 傍晚我翻山走蛤蟆塘。太阳落山,后坡沟里狗开始叫,起初的叫声,表达了狗的忠心和责任。太阳触碰山顶,狗声忽然拉长,用力往上挑,挑到山梁之上,云层之上,苍凉、野性、悲怆——尤其太阳沉落远山的一刹,狗叫得狂野,涌动着激情——我只能这样理解:夜的本质正是荒野的本质,神秘、活力、安静、丰富、未知、禁忌、自由,夜是快乐与罪恶之源,那一刻,狗把夜空当成了荒野——狗原本是野狼。 这条山路,渐渐伸入黑夜,月亮更亮,刚才太阳落山那一刻,我回头仰望过她。道边一鸟惊飞,我头皮一麻,立即抬头看她的明亮。大地上的事物在天色光明之下得到安抚。我专心仰视月亮,山顶空阔,我们——我,旧坟,枯草,槐树,巢,一起怀念前世,感恩过往,心存善念,珍惜光明。蛤蟆塘的灯光,从我们这个角度看,如农家大嫂棉袄上一朵朵花,也给我温暖。 下山小路,贴着一道墙,墙隔不住月光。月亮爬山头,也爬过墙头,爬墙头的月亮幽静孤独。据说,孤独是爱情的源头,孤独遇上荷尔蒙,立即勾勒出爱情的线条。今天我顺着小路走,我和月亮,也构筑了爱情的框架,我的意思是,大自然包含了爱情的要件和指向——孤独和敞开——如果可能,我跟着月光走,跟着风声走,跟着蛙鸣走。我借着月光,安抚衰弱,安抚悲伤,安抚欢乐,安抚母亲。如果可能,我化身为月光,守候蚂蚁梦境,在月光下完成信仰,把曲终人散,变成一桩小事。如果可能,我安放灵魂在今晚的树稍上,风影里,坟头旁。我把肉身安排在月光之外,把恐惧安放在月光之外,或者让它们在月光里美好。如果可能,我也在神的歌声里轻唱,月色化我,夜风化我,狗吠化我,蛙鸣化我。神意宁静,蚂蚁安眠。如果可能,我梦境清澈,真情待人,我热爱月光一样热爱生活。 晚八点,我在元宝山看月亮。树睡了,树影开始振奋,月亮拉满弓,草甸子上蛐蛐敞开了,叫,感觉是集体站立起来叫,响亮而壮大。荧火虫来来回回,它们很自信,提升月亮的亮度——昨晚我琢磨一宿,天天去山冈看月亮,看星星,我算不算不务正业、虚度光阴?山下狗叫,力量不大,狗吠对秋天的影响微乎其微,它只与大公鸡、故乡、黎明和炊烟关系大。我是这么感觉的:秋天的月光对应上蛐蛐声,就形成了秋天的格局或构架,而秋天的细节,包括苞米地、枯草、江边水波、千万虫鸣的形和态,都附着在月光之上。后天仲秋,蛐蛐更响亮。 我换了一个山冈。云朵虚无,秋风一刮它便无踪影。天空那么些星星,月亮亮起来像秋天的场院,夜风扬起落下,一粒粒大豆散布天幕。夜至深时,秋虫放松警惕,音调放缓,三五只闲话枯草。台阶一虫音,跟着我的脚步,走走停停——穷人家的孩子,你歌唱,夜色一定美好。月色无边,大过沙漠,宽过大海。主题安宁,细节是小事物,可以匆忙,它——一只小甲壳虫正去完成一个细节,开启自己的征程——顺着下山的道,奔跑,它沉迷于生活。对于这一只,月光无甚具体价值,它奔赴一棵树,一个约定,一个响亮的召唤,或者奔赴它的小时候——它曾经在枯叶上,卧、仰、立,探试过星光冷暖,分辨石阶旁其他虫鸣的高低急缓。今晚我们一起泅渡月光,还有一棵秋树,一只无家可归的猫——流浪猫在山道的拐角处,卧睡的神态,可比喻一座寺庙,月光在猫的肚子里,挺有节奏地流浪,咕喽,咕喽,咕喽。我的印象和记忆,由此找到通途,目光一缕缕清澈——一缕,推举一棵树的枝条,余下的晃动树影。 这样的月夜,听听犬吠,我想踏雪回家。 我躺在月亮上。从月亮之上,我往下掉,我发现落点出现了严重偏差,我立即回返,并飘移一百米,重新往下掉。反复多次,我稳稳掉到月亮上。第一眼,我看到月亮的荒凉和原始。苏轼用浪漫蒙弊我,他伟大,我一直不怀念科学家。我环视:科学家说的大坑就是这些大坑。月亮的温差大过前世今生。嫦娥,小白兔,桂树呢?月亮上没有树,有一阵阵环形的风。我只闻到桂花的香,花香万缕,化为风,风的手那么长,够得到云层,够得到我的故乡万宝。月亮风替我拔开一层层乱云,我找到来时的路,赶着天亮之前,回到了老宅——什么时候,月光从老井跳进我家的铁皮水桶,又倒进了水缸;我趴木格老窗,送了一程月亮,但我只看见前山一大片反光的麦田,稍远处东山的雪野。 我醒了,窗外月亮清澈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