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一只蟋蟀(文:流沙河  朗诵:初见)

就是那一只蟋蟀(文:流沙河 朗诵:初见)

2016-02-25    08'08''

主播: 无意初见

405 9

介绍:
台湾诗人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 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莹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1982年7月10日在成都 关于作者 - 流沙河(1931 - ),原名余勋坦,四川人,当代诗人。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195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文革后回归文坛,仍然以诗作为主,记叙自己以往的生活遭遇和心理体验,后结集为《流沙河诗集》(1982)、《故园别》(1983)、《游踪》(1983)等。 笔名由来:“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为我国人名字惯为三字,所以将“河”复补。 - 关于典故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国风·豳风·七月》(节选)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国风·唐风·蟋蟀》(节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古诗十九首》(节选)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齐天乐·蟋蟀》(节选)姜夔 - 诗享 - 台湾诗人Y先生指的是诗人余光中。10岁入川,21岁离川的余光中有浓烈的四川情结,他曾在给流沙河的信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这样的思乡之情让流沙河深深感动,并触动他的灵感,写下这一首诗。 之后余光中也曾写过一首风格类似的诗文回赠给流沙河,虽然诗的内容相近,但流沙河的诗,简练清秀;余光中的诗,繁馥多绮。 一场骤雨过后,拣不完满地 银杏的白果,像温柔的桐油灯光 烤出香熟的哔哔剥剥 夏夜的黄葛树下,一把小蒲扇 轻轻摇撼满天的星斗 在我少年的盆地嘉陵江依旧 日夜在奔流,回声隐隐 ——余光中《蜀人赠扇记》(节选) 诗人杨炼曾经说过:“一首诗的整体结构就像一个‘磁场’,一组群雕。”《就是那一只蟋蟀》中每一个意象都在相互呼应、共振,意象组合间却似乎看不出人为的痕迹,体现了这种组合艺术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