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复活记》

《“貂蝉”复活记》

2015-05-18    10'00''

主播: FM786316

154 1

介绍:
2014年4月底,我省大型原创歌剧《貂蝉》在甘肃大剧院成功首演。一年多时间,这位穿越时空而来的古代绝色“佳人”在现代舞台上大放异彩,为我省文艺方阵再添精品------它走南闯北,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斩获多项大奖;它成功跻身于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就在前不久,它又从国内外69台剧目的激烈角逐中拔得头筹,一举摘得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成为我省首获“白玉兰”奖的歌剧剧目。 创排仅仅一年时间,歌剧《貂蝉》何以屡获佳绩?它的成功在为我省文艺精品创作注入活力,鼓舞士气的同时又能提供怎样的经验和启发?今天的《今日观察》请听《“貂蝉”复活记》,由甘肃台记者刘芸采写。 5—15观察 8分49秒 (记者) 说起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2011年4月28号,定西市临洮县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貂蝉”和“貂蝉故里”共78个类别、800多种产品的商标专用权,成为名正言顺的貂蝉故里。这一在当时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让正在琢磨出新剧的省歌剧院院长彭德明眼前一亮。(录音)三年前我就有这个想法。但是抓歌剧,它的题材特别难选,因为歌剧比较浪漫,主要是通过音乐表达。最后我想来想去就想从两个题材里面选一个,其中一个就是貂蝉。我就想在想,音乐元素我可以运用秦腔的音乐元素;再一个,她又是我们中中国家喻户晓的美人形象,而且古代四代美女形象还没有被搬上歌剧舞台的,所以最后我们决定排《貂蝉》。 就这样,“貂蝉”复活计划启动,已被历史烟尘湮没千年的“貂蝉”迈着轻盈的步伐,款款向我们走来:2011年底,省歌剧院开始策划歌剧《貂蝉》,2012年11月,文学剧本初稿完成,2013年11月最后定稿,2014年4月22号,全剧最后合成;4月25号,带妆彩排;4月26号,《貂蝉》在兰州精彩亮相。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立上舞台仅仅一年时间,《貂蝉》就屡获业界大奖:2014年11月,《貂蝉》受邀参加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一举将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剧目奖、表演奖、优秀舞台艺术奖等大奖收入囊中,初战告捷;2014年年底,《貂蝉》从全国4256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被国家艺术基金确定为2014年度大型舞台剧重大修改提高资助项目,获得350万元资助基金;2015年4月,《貂蝉》一举摘得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成为我省首获“白玉兰”奖的歌剧剧目。如此频繁地斩获“含金量”极高的奖项和荣誉,对于一部歌剧,其难得与可贵超乎想象。省歌剧院院长彭德明(录音) 确实快,一年的时间,一般的剧都要打磨两三年才可能去参加这些比赛。这个你看,全国3、4000台,真正进入国家艺术基金的才81台,你想一下全国有多少院团,而且光歌剧就有四十多台,最后进入的是有这么三四个。 歌剧,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打造一部好的歌剧非常不易。而在艺术领域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彭德明坚持要做,就做精品。有了好的题材和剧本,还需要好的团队支撑。因此,在歌剧《貂蝉》的主创团队中,我们看到了国家一级导演胡宗琪、文华编剧奖等大奖获得者,荣誉等身的编剧黄维若、国家一级作曲家崔炳元等这样的大牌组合。如果说一流主创团队让歌剧《貂蝉》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之上,已然成功了一半的话,省歌剧院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向上的内部团队精神则让《貂蝉》的成功显得更加水到渠成。彭德明(录音)我认为我们歌剧院的这个团队,经过这几年的打磨,我们有一批非常好的艺术家,在这里默默耕耘,扛着歌剧大旗往下走。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太浮躁,而且是热爱歌剧的一帮人在一起。 在《貂蝉》打造之初,为了能够首战告捷,省歌剧院采取了先外聘知名演员担纲貂蝉、吕布等主要角色,同步培养本土演职梯队的策略。经过一年时间的锤炼和学习,院团内部演职队伍的成长已经有了令人欣慰的进步。今年4月,重新打磨的《貂蝉》再次搬上舞台,接受观众检阅时,剧组大胆启用了省歌剧院青年演员于博。 团队的成功就是个人的无尚荣耀。为了不掉队,不拖后腿,于博无时无刻不在学,无时无刻不在克服挑战,战胜自己。(录音)歌剧是一个综合艺术,它不像到舞台上去唱一个首歌,它需要跟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综合到一起,而且还要加上自己的形体,然后还要顾及到后面的合唱团,对我们挑战很大,因为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尝试这样在舞台上走台步和做一些动作。 为了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歌剧《貂蝉》在不断打磨中反复修改音乐、形体呈现等细节,其中一个创新就是在歌剧中融入了戏剧表演的元素。这对于博等歌剧演员无疑是最大的挑战,因为在舞台上,他们不单要唱,还需要做到形体的协调,于是,每天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成了演员们的必修课。剧中董卓的扮演者、省歌剧院青年演员孙立忠。(录音)以前也练过形体,但是这个戏还是很有压力的,每天对着镜子练形体,起码要练一个多小时,要从形体上能够表现出这个角色的残暴。然后就看电视剧,新老三国,关于董卓那段,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王允是剧中又一个主要角色。在4月底上演的修改版《貂蝉》中,这一角色调整为由原来承担董卓一角的省歌剧院演员孙中伟担纲。虽然同样是反派人物角色,但相比于董卓,为人臣子的王允在整场演出中“跪戏”太多,从排练到演出,孙中伟的膝盖是肿了、破了,反反复复,最后膝盖上结下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录音)跪着爬到貂蝉跟前,就那么两下膝盖肯定就破了,而且把这段唱完之后还要跪着爬到舞台另一边,然后一直到四幕二演完我才能起来。整个演出,第一场跪,第二场跪,第三幕出来一段唱没跪,第四幕一出来就跪,就是除了第三幕那一小段没跪,剩下的都跪着。 但对孙中伟来说,皮肉的苦远远比不上他对如何把握剧中人物内心,避免模式化呈现历史人物的焦灼来的煎熬。(录音)挑战挺大的,我觉得最难的是对人物的把控,你从一个人物跳到另一个人物,人物的性格一定要转换过来,而且分析人物性格之后,你自己也要赋予人物一种性格,演一个有你特色的王允,赋予它更丰富的东西,更人性化的东西,比如说王允这个角色,如果要演的很坏,其实也可以,但那就没意思了,他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固定的模式。 在每个独立的个体付出努力的同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配合以及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显得更为重要。在歌剧《貂蝉》20多场的演出中,曾出现过乐队指挥与乐团及舞台音乐脱节的事故,但这个230人的庞大演出团体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按照平时排练的节奏进行,完美地掩饰了一时的差错。乐团首席马光文告诉记者,这靠的就是团队的精神。(录音)这个曲子一会儿四五一会四三,一会四三一会八七,你的时时想着是不是多了或者少打了拍子。可能当时指挥也是按照传统的打法打下去了,没想到其实已经少了一个节拍,这就出问题了。(你们弥补过来了吗)当时演员们就按照平时排练的熟练的东西走,有点乐队和演员带指挥的感觉。我那天甚至使出了很多形体动作,在指挥没有收的时候我们乐队迅速地收干净了,这个真的是考验的是平时的默契。 歌剧《貂蝉》对我省文艺精品创作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或许就在于其从一开始就选定的高标准、精品化道路,以及一支优秀的团队和强有力的组织推动。 艺无止境,省歌剧院院长彭德明表示,下一步,歌剧《貂蝉》还要不断打磨,要常演不衰,要像《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一样,成为歌剧届的一个品牌。但让彭德明不无遗憾的是,这个剧的一号主演---绝色佳人貂蝉却还没有实现本土化。在4月28号省歌剧院召开的全员大会上,彭德明郑重地宣布,“貂蝉”一角,每个人都将有机会。(录音)现在有这么一两个,我们要慢慢培养,在两三个月内推出来,成熟一个上一个,你不能老外请啊,成本太高,自己的演员用起来也方便,这是一个战略眼光,必须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