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在第3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心怀敬意地关注这一平凡的群体——特教老师。他们无法带来光明,却能让目不视物的孩子“看到”世界的缤纷;他们没有魔力,却能让“铁树”开花。他们是老师,却没有桃李满天下,因此,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然而他们却用青春和爱心给孩子们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今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跟随本台记者刘欣宜一起走进特教老师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请听报道《特教老师“用爱”坚守育人重责》
(录音:今日观察9-10刘欣宜 时间:8分30秒)
上午11点半,兰州市盲聋哑学校的下课铃声响起了,在平静祥和的校园里,记者见不到学生们撒了欢似地奔跑嬉戏,更听不到大声的喧哗和吵闹。更多的学生只是静坐在教室里等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偶尔在教学楼里会遇见三三两两手拉着手的小伙伴,互相小心摸索着前行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记者见到了给盲童教授数学课程的特教老师刘波。第一眼看到他时,那又大又厚架在鼻梁上的眼镜和不够挺拔笔直的身姿给记者留下了的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刘波老师是1996年来到这所学校任教的,至今已经有19个年头了,虽说成为一名教师是自己从小的夙愿,但来到这样的特殊学校任教确是他所说的一种“机缘巧合”。“当时进入这个学校也是一种机缘巧合吧,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眼睛得了病,也就是青光眼,最终造成了视神经萎缩,变成了一名低视力者,当时为了就业,找到了这个聋哑学校,正好我也学的是师范专业,就进入到了这所特殊教育学校了。”
正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开启了刘波老师作为一名特教老师的职业生涯。然而,对于以前教授过健全孩子的他来说,在任教初期,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录音)“我在毕业前也实习过,带过健全孩子,从来没有教特教孩子的这种经验。到这个学校以后,第一次站到讲台上,我就感觉茫然而不知所措啊。他们各干各的,乱成一锅粥,又没办法控制这个局面,很尴尬。还有就是盲童和咱们的健全孩子是不同的,比如说他们做事的时候比较自闭,而且防御心理特别重,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很容易进入到自我保护的状态下。你用了一大片好心,可是没有人理解,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面对困境,刘波老师并没有退缩和放弃。反而,在任教期间,先通过和学生交朋友,再通过自我角色转换和不断地学习,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信赖。刘波:(录音)“还得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然后我就和孩子们泡在一起,利用各种时间和他们一起玩,一起说,一起笑。慢慢和同学之间熟悉了之后,课堂也就像那么一回事了。(记者:你特别爱说这样的话,“我们这些盲人,”为什么咱们正常的交流你也要这样去说呢?)我自己的眼睛也有问题,我们就属于同病相怜了,所以我老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盲人的角度上,去说话、做事、看待问题。咋说呢,角色扮演的多了,就变成真的了”。
据了解,兰州市盲聋哑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在校就读的学生共有315人,其中最小的学生也不过六岁左右。绝大多数学生刚进校时,生活能力很差,因此,在这里工作的老师们通常要比普通教师付出的更多,更辛苦。刘波:(录音)干我们这个职业需要一个是耐心,一个是爱心还有一个是细心。这三点我觉得这个职业比起普通老师来说可能这一方面要求要更高,我们的工作内容不仅是教会孩子们学业上的知识方面的技能,主要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去生活,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在这所学校,老师付出的一点一滴,都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心里,后天因眼部疾病导致失明,来到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就读的11岁学生陈肖童说:(录音)“这里的老师他会拼自己的全力的去给这个孩子教,不管你能学上多少,但起码他会给你教的,这一点,我在普校的时候是没有看到过的。(记者:那在生活当中有让你觉得特别感动的?)比如说有那么几个孩子不舒服,老师每天上晨会的时候都会问他怎么样了,你不管在哪里摔了还是怎么了老师都会第一时间赶到。”
在校就读于盲九年级的学生马福云说:(录音)“比如说,我们犯了错误,老师们总会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来分析问题,言语上没有过分的严厉,我感觉就像我的父母一样,他们说话的时候会考虑这句话会不会伤到我们,说话的时候特别注意,让我特别感动。”
正因有太多来自盲童的感动,所以刘波及他身边的老师才会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和爱心。正因简简单单的一句:“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所以才会鞭策着刘波和老师们在特殊教育的事业中不断地前行。
王亚丽也是一名特教老师,她是帮助聋儿进行语言康复的老师。对她来说,只要能听到一句简单的爸爸、妈妈、老师、花……这些简单的词语从聋哑儿童口中说出,这就是她最大的欣慰和快乐。
带着对特教老师的敬意,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我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兰州启聪聋儿语言康复中心。走进教室,特教老师王亚丽正带领着10名年龄不等、性别不同的聋哑儿童们做舌操和唇部训练,一天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从个活动中开始。王亚丽老师:(先混压发声练习声)“我们这里和正常学校有些不同,我们这里不根据年龄分班,它是根据孩子的语言发展程度分班,一共是50多个孩子,分了七个班。每天不管新生还是老生第一节课都要做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一个小时以后,第二节可就是要加强理解,主要是那器材。还有一个就是听力课,就是把我们当天所学的东西以及日常用语非看话,锻炼他们的聆听能力。还有就是语言互动课,就是让孩子以后上学能够和大家融入到一起。”
为了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学会发音,从教近十年的王亚丽经常会被孩子咬破手指,甚至会被吐一身。(录音)“教他发音他不给你长嘴巴,没办法我就会把他们的嘴巴掰开,压着他们的舌头叫他们发“a”的音,有的孩子不愿意,生气就会咬着你的手指不放。还有吐一身的这个不光针对新生还有老生,因为当你的手指压在舌根叫他们发“g”音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到恶心会吐。”
(混压)学生说话的声音(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然而每当听到孩子们这样开口说话时,再苦再累王亚丽老师的心里都感到无比快乐和幸福。(录音)刚接触这个工作时,孩子们听不懂自己讲的是什么,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个时候很苦恼。但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每当看到孩子们有进步时,会开口说话时,我的心情都会特别激动,感到很开心,很幸福。也觉得自己的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俗话说,“聋哑说话,铁树开花。”就在王亚丽老师和同事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下,自2013年9月康复中心成立至今,50多名聋儿学会了说话,融入到了健全儿童的学生生活中。一名来自康复中心的学生家长崔雅蓉感激地说:(录音)“我们送了有二十多天的时候,娃娃就开始喊“妈妈”了,娃娃开始说了,我就感觉有了希望了。说实话刚来的时候我也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因为娃娃三年了都没有开口叫妈妈爸爸,什么都没有说过,想到到今年娃娃就能上正常的幼儿园了,真的挺开心的。”
我们庆幸,生活中有太多如刘波、王亚丽这样身负教育重任,播撒爱心,无私奉献的特教老师。是他们用爱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方向,是他们用知识,让孩子们 “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一句孩子想对你们说的老师您辛苦了:(录音)“老师,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