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大学使命 服务地方经济

履行大学使命 服务地方经济

2015-10-28    09'16''

主播: FM786316

53 1

介绍:
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转型跨越、富民兴陇为目标,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列入学校重要内容,通过加强与地方的联系沟通,创新科技服务地方的能力,示范推广惠农富农技术,为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地贡献。今天的今日观察请听《履行大学使命 服务地方经济》。采写记者刘欣宜。 (今日观察 10.27 刘欣宜 8分35秒) 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十一五”以来,甘肃农业大学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200项,总经费达4.41亿元,有218项研究成果获奖;出版专著21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200多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780多项,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这为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面对这些成绩,甘肃省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建民却表示,作为地方省属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学校的根本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录音)我们甘肃省农业大学为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学校的根本使命。我们建校70多年来,学校一直围绕着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和工作部署来开展工作的。尤其是近几年来,咱们省政府实施的3341工程、“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我们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专门人才聚集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急需紧缺人才,为甘肃省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提供了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撑。  的确,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为更好地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以来,甘肃农业大学在河西绿洲农业区、陇中干旱区等重点区域已建成专家院20个,依托这些专家院,通过专家带领团队、集成共性技术,研发关键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支持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师尚礼教授是甘肃省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的院长。以他为首带领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研究创新团队”是农业大学建成的20个专家院之一。这个团队在开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期间,针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牧民生活质量等问题,团队于2012年4月在甘肃夏河县启动了“青藏高原社区特色生态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 项目实施期间,为了实现技术与企业的有效对接,项目组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桑科乡日芒行政村第二自然村村民羊吉才让进行了对接,并在他原有成立的夏河县羊吉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资助建成了面积为420㎡的社区现代小型畜产品加工企业,购置和配备了牛肉制品和乳产品加工设备,设计了风干牛肉、酱牛肉、卤牛肉等6种风味的小包装牛肉品种,建成了甘南牦牛特色酸奶生产线等。合作社由成立初的21户牧民,目前发展到52户200多人,共养殖牦牛200多头。合作社社长羊吉才高兴地说:(录音)在当地一头牦牛宰杀后最多卖到5000元,加工成牛肉干后能卖到10000元,收入翻了一番。 据了解,2014年,合作社加工企业一年生产销售牦牛肉制品1万公斤,按照1公斤60元的销售价格,实现收入60多万元。加工销售酸奶和冰淇淋产品4.5万多公斤,实现收入140多万元。合作社社长羊吉才:(录音)在没有项目支持之前,靠养牛和小型作坊加工酸奶,一家人全年的纯收入也就1到2万元,现在能达到近30多万元。 另外,为了帮助合作社把生产的优质特色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15年7月,项目组提出在网络上开店铺销售产品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合作社社长羊吉才和女儿加羊吉的积极响应。在项目组的细心培训和指导下,8月份加羊吉的微店正式开通运营。加羊吉:(录音)去年8月份,我得微店正式开通运营了,微店里主要卖风干的孜然牛肉、牦牛肉等,微店从顾客少到多,现在每天销售额达到4千多元,是以前传统销售的几倍呢。 社区加工企业的成长,让合作社牧民看到了希望,也让合作社社长羊吉才让有了更多想法。(录音)在项目组手把手的帮扶下,自己逐渐掌握了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对合作社发展有了更大热情和期盼。现在草场不够用,希望通过草场改良和合作社企业发展,在减少牛羊养殖数量的情况下,通过提高产量和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出,让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也让草原生态更好些。 面对牧民的期盼,甘肃农业大学师尚礼教授说(录音)通过对本项目科技力量的再整合、再投入,关键核心技术的再集成、再创新,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实际收入的提高,将会得到更大变化。 甘肃省农业大学不但依托专家院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提升提供良好的技术和基地支撑。同时,还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通过发挥学校优势,切切实实让广大农民依靠农业科技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前不久,记者走进了甘肃农业大学的双联帮扶点广河县水泉乡闫子村。这个村在当地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行政村,但可用土地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种植业以玉米为主。在双联帮扶之前,由于当地老百姓严重缺乏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常年玉米产量低,严重影响到了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闫子村党支部书记马忠义:(录音)以前农民中的这个玉米问题,第一个是种子不会选,第二个就是我们的百姓啥技术都没有,他们 “一挂”种的都是乱七八糟的包谷种子,所以这个产量就相当低,有的只打上几百斤,这样一来老百姓也没有积极性。 针对这个问题,为了让当地让干部和村民认识优良品种,选用适宜当地栽培的良种,甘肃农业大学“双联”工作组租用了闫子村马福成家的5亩耕地作为玉米良种试验示范点,其目的就是为了筛选出最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让老百姓从中受益。村民马福成:(录音)以前种的种子不好,甘农大在我自己的5亩多地里实验中了20多种玉米种子,最后最好的种子选择上发放给老百姓,群众们都种上了,那么村民们一块致富(笑声)。 除此以外,甘肃农业大学根据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把服务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强有力抓手,认真研究制定了《甘肃农业大学服务甘肃省精准扶贫工作行动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将会为下一步甘肃农业大学更精确、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郁继华:(录音)除了前头做好的这些工作之外,我们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精准扶贫,因此我们就做了一个甘肃农业大学服务社会精准扶贫的行动方案,这里头我们从三个方面能对精准扶贫做贡献,包括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培养;再一个就是在贫困地区开展科研项目;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要开展一些科技成果的转化。 如今,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我们看到,有更多的农大师生走向了田间地头,他们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并解决了基层老百姓在生活生产中最实际的问题。这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必将为我省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