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二届河州牡丹文化节的举办,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成为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宣传推介临夏的亮点。如今,人气爆棚的八坊十三巷把临夏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之四海,而且日益增加的旅游收入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已经初步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同时也对八坊十三巷后续保护开发中,开辟独有的八坊模式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今天的《今日观察》请听:《锁住记忆深处的乡愁》——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开发纪实,采访记者魏晓林。
清晨早起,打扫庭院,浇花侍草,是马春秀每天生活的开始。一直居住在临夏市八坊大旮巷的马春秀,做梦都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家园会变得这么漂亮整洁。留在儿时记忆中的是低矮的土坯房,雨后的泥巴路。“街道变化特别大,以前卫生不好,巷子的总体环境不整洁,现在卫生好了,环境也好了,我们出行更方便了。”
回到自己成长的八坊,成了马晓一家共同的决定。前些年一直在外打工的马晓去年在大旮巷开了一间专卖手工地毯的店铺,作为兴强地毯的老板,马晓相信八坊会成为旅游热土,自己的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我爷爷住这儿,我爸爸也住这儿,我也是从这儿长大的,现在八坊十三巷项目启动之后,对我们的生活改变很大,商铺也建起来了,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以前我们的砖雕、木雕、手工地毯这些东西被埋没了没有发展,也没很好地宣传,现在这个项目启动之后发展得特别好,有了很大地改善。我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回来在家做生意,坐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养家糊口了,你说多好!”
八坊十三巷河州民族风情古街区,始建于元朝,延续至今。2015年,临夏市委、市政府实施八坊十三巷综合改造项目工程,在保留原住居民不搬迁的前提下,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先后改造了古旧街巷院落、八坊民俗馆、八坊人物故事馆、手工艺馆和回廊广场等。见到八坊街道办党建办主任柳欢欢,快人快语的她正对着来访的客人介绍八坊。从中部发达城市嫁到八坊的柳欢欢,深爱着八坊这个地方,见证了近两年八坊的整体改造过程。
因为拆迁和改造,柳欢欢每天都要和巷子里的住户打交道。她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百姓无小事,只有把百姓的事做实做好,才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八坊十三巷是去年临夏州建州60周年的周庆献礼项目,去年十月份对外开放,包括3个场馆,从大旮巷一直到拥政路7百米的地面改造,我们进行了比较好的以文化为主的街面改造,今年3月份又动工对其他的9个巷道也进行了改造,主要是坚持文化为本、利民为先,八坊十三巷、巷巷不一样的宗旨,在前期的700米改造中加入了民族的文化元素,包括我们的砖雕、木雕,还有60号手工艺馆的蛋雕、泥塑和葫芦雕刻等等,这都是临夏比较有临夏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展示,现在游客非常多,反映也比较好,这也是我们打造临夏旅游历史名城的一张名片,我们也希望把八坊十三巷打造得越来越好。”
如今,临夏八坊十三巷被打造成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街巷。民俗馆、八坊名人故事馆、手工艺展览馆相继落成……在被列入临夏州市两级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重点项目后,经费的投入、“复古复原、修旧如旧”思路的指导,再加上历史悠久、风情浓酽、古韵盎然的建筑特色,以及原生态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有巷道博物馆之称的“八坊”,正在释放出代表临夏文化深度和质感的古典韵味。
位于大旮巷64号院内的手工艺馆,被布局成砖雕馆、铜壶馆、葫芦馆、彩陶馆、泥塑馆、蛋雕馆,分别根据各自的主题展现临夏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用传统的载体去如实再现曾经的生活,这是一种跨越千年而历久弥新的文化记忆。传承民间艺术的蛋雕大师杨星国,出生于青海格尔木,是“河州蛋雕第一人”。跑过长途货运的他自小热爱蛋雕技艺,他设计雕刻的鹅蛋镂空作品,成了临夏建州60周年州庆纪念品。选择在八坊开设工作室,他看中的是这里的文化。这里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徜徉其间,很多灵感妙思就会突然迸发。杨星国不仅仅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忙里偷闲带一些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更是利用了互联网在网上免费教授蛋雕技艺,他更在乎的是文化的传承,目的是为了把这种技艺很好地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让更多的孩子过来看,让更多的家长也参与进来,带动孩子做一些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情,这些经验是最宝贵的,我们现在就是想把这种经验怎样更捷径、更方便地传承下去,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带动一些学生能把他的兴趣点勾起来,兴趣点一起来,他就会养成一种习惯,慢慢就会把脑子往这里用。”
而精于葫芦雕刻的杨永龙和白正兵,选择这里是因为他们觉得这里是一个交流的窗口,汇聚了茶叶、陶瓷、古董、服饰、刺绣、地毯、羊毛毡、葫芦、砖雕、泥塑、微雕、土特产、美食等临夏最有特色的产品,吸引着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界的精英前来观摩交流。白正兵:“从去年9月份开始政府打造八坊十三巷,也给我们留了一块地方让我们来展示临夏的特色。葫芦本来就是一个吉祥物,也是临夏的一个真正的名片,在这期间展出后社会各界、政府对我们的评价特别好,我们也受益匪浅,把我们的刻葫芦也宣传出去了,各个也知道了。今年慕名而来的游客特别多,最近借助牡丹节和丝绸之路旅游节我们也盼望满各处的人多来些,进一步打造宣传,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临夏还有个针刻葫芦呢。”90后小伙常星辉大学毕业后加入河州泥塑大师常天平工作室,他感觉到自己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和事业的方向:“我去年刚大学毕业,在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回来就认识了常老师,跟常老师学泥塑,我喜欢这个,对艺术生来说感觉是自己喜欢的、自己所追求的,感觉挺好的,常老师的艺术思想贯穿了我们来继承非文化遗产的整个过程,我们工作室的题材和作品来说很吸引人,普通老百姓都称赞说这个很接地气,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
身临八坊,感受老街风情,见证发展历程。以八坊特色民居和八坊古街巷为重点的回族民俗生活展示区和体验区建设,使八坊十三巷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浓厚的民俗文化和民族商业氛围,让这里的特色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使来这里的游客日渐增多,都对这里的变化赞不绝口。“临夏变化非常大!我以前来过,小街小巷很脏、很乱,但这次来了之后感觉非常不错,马路很宽,两面的绿化也非常好,这小街看着是古香古色的,别的地方还没有看见像临夏的砖雕,很少见到,像墙上的牡丹花雕刻得活灵活现,这工艺非常好,不错!”
八坊十三巷,如同十三道美丽的彩虹,成为省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临夏市的城市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