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公众号(左右青春)
假如相恋两年,安安稳稳,你尚觉前路未明,恋人突然对你说:想结婚。
不要以为这事情只会发生在年近三十女胁男的模式里,2017年尚未过半,已经有三个女生对我说,觉得自己是异类,既不渴望婚礼,也对婚姻无感。
自己仍在享受过程,可那可爱的恋人伸手,找你要一个结果。你迟疑,你犹豫,你战战兢兢。你望着那只手,不知道是否该把自己的下半生递过去。
她/他忧伤问你:是否不爱。
不是不爱,只是长久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你语塞,不知道如何回复,不知如何面对——绝对不是不爱,可你知道,左手是爱情,右手不止是婚姻,那还是捆绑,责任,长久,婆媳,生子,不可以以爱之名决定是否继续,而是必须继续。
再完美的婚姻,对你而言,那也是婚姻。
那是未知,是另一方天地,你不知道何时能够做好准备,也不确定自己是否永远也做不好准备。
因为,如今已有不争的事实:社会发达程度越高,个体对婚姻的依赖度就越低。
说人话就是:一个三好青年,无分男女,人畜无害,经济自立,本可以过一个自由如风的周末,他们真的可以有权利去想不通,为什么要把这样的模式打破,用一只看似吵闹而繁琐的捆绑模式替代。
为什么?
我的朋友,一个时尚从业女性,在婚礼上的致辞令人动容: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结婚。
三十年来,我过得非常好。
我是学霸,顺利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我自己供房子,是同期女生中第一个买E级奔驰车的女孩。我有很nice的闺蜜,很牛逼的对手,在这座城市里,我活得像一只孤勇的母狼,我为所有的专车司机快递小哥给我提供的服务买单。
我一直以为,我不需要任何男人。
可是直到有一天,在一个饭局上,我看到一盘摆盘精美的素食,那一瞬间,我用手机把它拍下来,突然想有那么一个人,我可以把这张照片发给他说:我做给你吃。
如果有人Share我在这个世界上的感觉,让我觉得安全,让我觉得我是被知道的。
所以,我选择去试试,和一个人开始同行。”
我们好遗憾,再完美独立的个体,缺乏一双关注的眼睛,仍是Nobody。
很多时候,你感受不到自己,你飘飘荡荡,在这空惘的都市里。那一刻,她选择去需要你。
你的存在,让她知道了自己不再是Nobody,她在你的链接里被确认了,被激活了,被告知——她是存在的。
可是,你仍可选择不需要婚姻。一如我的女友L说,她花了三十二年的时间,依然没有办法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望着老公就傻乐,看着孩子就高兴的女人。
一个单身女郎,不需要与婆婆纠缠,亦不需要与那些老公手机里的幻影作战。
有时她也会说:我注定将要离世俗的快乐那么远。
现代女人的选择已经变成了,是惊涛骇浪与孤独的自由为伴;还是温柔缱绻与鸡毛蒜皮作战。
因为她吞下这份选择,投身高强度的工作,养昂贵而酥嫩的猫,成为一个都市里的独行侠;也必须吞下那些细细密密的孤独,因为这是事实,再不羁自由的灵魂,生命中不可能永远呆在喧闹的舞台。生命中仍有太多的时刻,宴请的宾客散去,参加完盛大的舞会归家,签完一份价值上千万的合同独自开车回家,在灯下喝一口水;有1000个微信好友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这个时候,如果,都市里,有她的爱人。他就必须亮起灯,他说:我在。
有时候,我们觉得这种必须是一种悲哀。爱呢?谈什么必须啊。
可是一念天堂,有一个人,他为你,千千万万遍,他必须在。
而且,他还可能身高不足一米八。
他可能总是抱怨你买太多的东西。
他有可能收入不如你。
他可能其貌不扬,没有情趣——
可是,他在。
你想要他的时候,他必须在。
你烦闷他的时候,他也必须在。
这就是谬论。
因为是你的爱人,他必须在。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那一刻他好庸俗,可是,你不孤独。
亦舒的女主在临终前说:“我这寡淡而高贵的一生。如果再有下半生,我要做月子,喝桂圆汤。我要我的孙儿绕膝,为芝麻绿豆大的戒指吵得不可开交。”
如果要完成这一切,你就必须要去选择一个爱人。即使他只有一个功能,是陪伴。
可是,他的意义就是陪伴。
他什么都给不了你,可是,他就是能给你陪伴。
陪伴你黄昏觉醒来时候的孤独。
陪伴你每一个哭泣的瞬间。
你也可以说,很多人最后依然分开——因为,低头玩手机的不算陪伴,那只能叫呆着。
那份链接断掉了,他不再是爱人了。
可是仍有50%的机会去相信,去选择,去重生,reborn。
是的,婚姻,终于成为你的一种选择。你那么努力,加班到天明,不过是为了,再多那么一点点的选择权,而不是抛弃那个选项——
爱人,是上帝派来,用以填满我们每一个人细碎的孤独时刻。从此不必飘荡,不必徘徊,不必纠结下班要回哪里。不再成为叶塞尼亚般,精神荒原上的女郎。你的归宿仍是自己,可是,你可以把帐篷安在他的领域里。
爱人是什么。
烧鹅上的脆皮给你。
鱼头上唯一一片带骨的嫩肉给你。
火锅上下三秒刚刚好的涮毛肚给你。
不想出门的下雨天宅着不孤单因为有你。
吃遍所有的两人同行一人免单,因为有你。
余生所有的痛苦都第二杯半价了,因为有你。
三十年来,一人美妙,可仍感恩你对我好。
所以我想,懂这句话的人,才能拍出彼此眼中的“那个你”。
内容经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