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小礼物第六个礼物: ​ 命题人最容易出的干扰项(一)

十个小礼物第六个礼物: ​ 命题人最容易出的干扰项(一)

2015-11-09    11'49''

主播: 璐儿de工作室

1398 267

介绍:
录制:璐儿 编辑:lulu 文字:微信公众号-疯狂的石头石磊 ---文字信息--- 礼物之六命题人最容易出的干扰项(各种“不是”)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意识具有其独特性,但也决不是一种超自然的东西。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把握并不是一种直观的动物式的或照相式的反映,而是超越了动物心理所不能逾越的现象界限,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2、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是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制约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3、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4、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5、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6、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7、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8、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9、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而不能证明它的真理性,即不能证明它们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一致。 10、价值具有主体性,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11、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12、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 13、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虽不是同时的立即的改变,但变化是必然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它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4、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因此,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15、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6、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是要具体地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以及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以使每一个创造自己历史的个人,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7、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8、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19、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20、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2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与以往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2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23、相对过剩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24、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当代资本主义的性质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25、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26、马克思曾多次强调,第一国际只是各国工人运动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而不是指挥中心。 27、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已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 28、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着批判继承的关系。 29、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30、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消亡是指政治国家的消亡,是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机器的消亡,它并不是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在没有阶级和国家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机构来对社会进行组织和管理。 31、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32、马克思、恩格斯讲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几个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不意味着各种革命将在某一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而是指同一历史的发展阶段,在一个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和支持的革命高涨的局面。 ---END---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