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园·自在聆听·午后麦田《世界在你心中》1.1.4

自在园·自在聆听·午后麦田《世界在你心中》1.1.4

2016-03-31    07'02''

主播: 自在园

79 3

介绍:
分析者与被分析之物 分析,专家学者的分析或反省式的分析,并不能解决问题。分析一向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大量的洞见,你的分析一旦出了错,接下来的分析就会跟着出错。如果你的分析得到了某种结论,而你立即从这个结论往下推演,那么你也受到了阻碍。此外,在分析之中还有「分析者」与「被分析之物」的对立问题。 如果不对动机、分析或对肇因的探究,我们要如何才能带来心理上的彻底革命?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愤怒的原因,但这并不能制止你的愤怒。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战争的起因,包括经济上的、国族的、宗教上的议题,或是政治人物的颜面问题、意识形态等问题;但我们仍然在互相残杀。五千年来已经出现过一万五千场重大的战争,我们到现在仍然没有爱,没有慈悲。 一旦洞察到这个问题的真相,我们便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分析者与被分析之物」、「观者与被观之物」、「思想者与思想」之间的界分是否真实的问题,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这个「观者」,这个让你产生「看与听」的存在中心,是否只是一个把自己与被观之物区分开来的概念性存有罢了?如果你说你在生气,那么这股怒气与那个知道自己正在生气的存有,是不是真的有区别?那股暴力不就是观者的一部分吗?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试着去了解它。如果我们关心当下即刻产生心理上的革命,不是未来才产生一些变化,这个议题,就必须试着去了解这件事,这个所谓的「观者」、「我」、「自我」、「思想者」或「经验者」,与被观之物、经验或思想,真的有差别吗?当你在看着一棵树、观察一只飞鸟、欣赏水面上的月光时,那个「经验者」真的有别于他所看到的一切吗?当我们在看一棵树时,我们是真的在看它吗?请再随着我探究一下。我们可曾直接地看过一棵树,还是只通过知识组成的意象或过去的经验在看它?你可能会说:「是的,我知道它的颜色有多美,形状有多么好看。」但你只是在通过记忆和以往对它的感觉,再次享受起那份快感而已。你可曾观察过那「观者」与「被观之物」的差异?除非你曾深入探讨这个议题,否则接下来要谈的事很可能被你疏忽掉。其实只要「观者」与「被观之物」是分开的,冲突就一定会出现。只要心中一产生对去年秋色的回忆、认知及意象,「观者」与「被观之物」的界分及冲突就出现了。制造出这种界分的乃是思想本身。假如你看着你的邻居、妻子、丈夫、男友或女友,你能否不带任何意象或过往的记忆,直接地看着这个人?因为如果带着某种意象去看此人,你们的关系就不见了;只剩两组意象所形成的间接关系;是概念性的,而非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