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当下真实地觉知
冥想不是逃避
前几天友人告诉我说,冥想在现今的美国社会并没有什么重要性;美国人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冥想。我很奇怪为什么冥想与行动会被如此划分开来。我们总是陷在这种二元对立及四分五裂的观点里面。在印度,人们对于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莫衷一是,有的人注重行动,有的人重视知识,有的人则着重于智慧等等。这样的界分势必会造成臣服、局限与矛盾。
冥想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对演讲者而言甚至是最重要的人生议题,就必须了解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字典里认为冥想是「仔细思考」、「深思熟虑」、「深入探究」等等。印度与亚洲国家似乎垄断了「冥想」,就好像冥想的深意及结局都受到他们掌控似的;这显然是很荒唐的事。谈到「冥想」时,我们必须先厘清这里面有没有逃避人生的成分,包括对日常事物以及对人生的乏味、焦虑与恐惧的逃避,或者,冥想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我们到底是在通过冥想来逃避这个疯狂而丑陋的世界,还是冥想本身就是去了解切实的人生及行动。如果我们想逃避人生,那么日本的禅寺或其它宗教体系都会为我们提供一些修行派别。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这些修行派别那么诱人,因为人生确实丑陋、残忍,充满着竞争性与无情;它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我们很可能不假思索地轻易就接受了印度瑜伽或是它们的咒语,因为这些东西承诺了奖赏以及某种因逃避而带来的满足。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楚我们关心的并不是逃避,不是通过冥思、空想、药物或咒语来逃避人生。
在印度,重复诵念的某些梵文字句就是所谓的咒语;据说它们可以活化心智。其实这些重复诵念的咒语只会令心智变得迟钝;或许大多数的人都想变得迟钝一些,因为他们并不想面对人生的真相。人生真的令人不寒而栗,所以他们想变得胡涂一点儿。重复诵念咒语、吸毒、喝酒等,的确会令心智迟钝一些。把心弄得迟钝一些便是所谓的「静心」,很显然这绝非真正的静心。迟钝的心不论怎么思索有关上帝、道德与美的议题,到头来仍旧是迟钝的、愚蠢的、沉重的。因此,我们并不关心这类逃避形式。
冥想并不是人生的某个局部;也不是逃到寺庙里,或是在一间屋子里静坐十分钟、一小时,专注于冥想,但却在其它的时段里继续做个丑陋的人。人们把所有的丑陋摆到一边,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无法觉知真相、缺乏智慧的人;若想了解真相是什么,你的心必须非常敏锐、清晰而精确;那不是苦行之下的扭曲之心,不是聪明狡诈,而是以毫不扭曲的纯真及易感来观察一切事物。一个充满知识的心,同样也无法觉知真相;只有能彻底进行观察的人,才办得到;观察绝不是知识的累积;而是一种在不断在进行的活动。同时心智与身体还得保持高度的敏感。你不能一边拖着满身的酒肉,一边企图静心冥想,这是毫无意义的事。因此,心智必须是高度警醒的、灵敏的、理智的,但这种理智并不是在知识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