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浴时,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海水是咸的,是因为里面有盐吧?我何不试着研究一下,看能否用海水来制作盐?
第二天下午,妈妈开车带我来到贺露海。我两手拎着铁桶,在无浪区打了满满两桶干净的海水,拎进汽车里。为了不让水泼出来,一路上,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回家。
海水真的能提炼出盐吗?我不免有些担心。妈妈微笑着,一言不发。
为了去除砂与灰尘,我先在盆上蒙了两层纱布过滤,然后用量标精确地取出一升海水,经过测量,一升海水重1004克。
接着,我把这升海水倒进锅里,点上煤气炉,把火调大,用筷子慢慢搅拌。锅里的海水逐渐发白,越来越混浊,但它还是稀的,没有完全凝结。这样烧不要紧吧,能熬出盐吗?我已经搅得两臂发酸了。
火烧了好一阵子,锅中间扑扑地冒起气泡,锅里的海水已呈黏糊状,而且黏糊的面积越来越宽,紧接着又冒起了气泡。我一边用右手搅拌锅里的海水,一边用左手不停地擦去脸上的汗珠。
妈妈看我很辛苦,就从我手中接过筷子继续搅拌。
“已经变得很白了,再加把劲啊!”这时,妈妈也热得不停地用手擦汗。
锅边终于结起了白色的酥脆的盐块。为了不煮糊盐块,我把火调小,然后拼命用筷子把它们搅匀。一想到马上就能煮出盐来,我的心就高兴得怦怦直跳。
又过了五分钟,水分全被蒸发掉了,锅里只剩下盐。
我用秤称了一下,有四十克,也就是说,一升海水能炼出四十克盐。我用嘴唇轻轻舔了一下。“啊!好咸!”我赶紧往杯子里倒了些水,咕嘟咕嘟全喝了。海里的盐比我们买的食盐要咸得多!我把海盐放在手里慢慢搓着,摸上去很粗糙。
我利用显微镜进一步观察。显微镜下,重叠着许多的四角形,它们紧紧地挤在一起,几乎没有空隙,四周还略带点黑色——咦,我们平时看到的盐是白的,可海盐却是有点发黑的。
我将海盐同食盐的结晶成分进行了比较。在显微镜下,食盐结晶体是一个非常好看的四角形,四角形倾斜排列着,好像万花筒一样美丽多姿。海盐的结晶体也是四方形,排列的方式与食盐差不多,但它们形状稍小,结晶程度不同于食盐,而且是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所以它的咸味更重。
这次的收获可真不小呢!
梅花鹿点评:
将两种类似的事物作比较,是观察的好方法,这篇习作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海盐的制作过程,小作者不急不躁地写出从海水到盐的变化过程。后半部分则是将海盐和食盐相比较,从晶体的形状、色彩、排列等方面入手,使读者得以清楚的了解。
全文虽长,但没什么废话,观察思路很清晰,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