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83
上腔
俗语。又作"上枪"、"上腔势"等。现代上海方言中喻故意对他人进行挑斗、挑衅的行为,意同"找茬"。
活络
指非固定铆接而可以折卸重新组合或可以随意调节。如固定口径的扳螺帽的扳头讲作"呆扳头",而可以调节口径的扳头讲作"活络扳头"指人机敏灵活,能随机应变。
笃定
方言。喻牢靠而有把握,也讲作"笃定泰山"。相传,吴县造桥名将徐明怀在筑一石拱桥时,恰知县路过,知县认为该桥筑得不好,可能会倒塌。三个月后,知县派人实地察看,察看者看见许多人在桥上休息,就问:"这桥有危险吗?"人们回答讲:"徐明怀是造桥大匠,他造的桥墩笃直,石拱定位牢靠,叫做&`&笃定&`&。"从此"笃定"成为江南俗语,为加强语气,也讲作笃笃定定。
革履
俗语。对年轻而又带新派者的称谓。盛行于民国初至50年代,在解放前拍摄的描写上海生活的电影中经常可听到此词,一般前置姓。中国有以服饰作称谓的习惯。近代以后,外国的西服、皮鞋逐渐流传入上海,影响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化。尤其到了清末,留学生回国的人数日益增加,他们常着西装、皮鞋,于是被人们叫做"佯装革履"。约民国后,"革履"成为称谓的代词,指新潮的青年。解放后提倡简朴生活,"革履"一词的使用减少,现在仍有少量使用,常带有亲热和开玩笑的意思。
抖豁
俗语。胆小经不起大场面的样子,多用以形容既想买某东西,又舍不得花钱而犹豫不决。在旧沪语中,将过去谨慎而显得胆小怕事的样子讲作"抖抖豁豁"。80年到后,由于物价上涨速度很快,有些商品在较段时期内发生变化,购物者无法理解和适应物价的变化,购物时常出现犹豫不决而抖抖豁豁的样子,他人就会催问:"侬抖抖豁豁的啥,要买快买。"后"抖抖豁豁"被省为"抖豁"。
一枪头
落弹、康乐球等游戏术语。指球艺高超可以不轮换击球而一次连续将球全部击入洞中。根据这类球的游戏规则,击球者在击进一球后可以继续击球,反之,则须由对方击球。击球用的棒称之"枪棒",也省称为"枪"。故有是语。有时也讲作"一枪光"。俗语指艺高者可以一下子完成某动作或任务。赌博俗语指一掷定胜负。参加赌博者将所有赌资集中起来,以一次性赌博决定输赢。
轧三胡
俗语:又作"轧讪"、"轧讪胡"。闲聊。词义来源释法不一。据王韬《瀛儒杂志》中说,清同光年间,胡镛(雪岩)是上海最出名的买办,胡公寿是上海最出名的画家,胡宝玉是上海最出名的妓女。同时,这三人是上海最有钱的名人,遂被合称"海上三胡"。"三胡"也是当时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对象,于是沪人称议论,闲聊为"轧三胡"也有人认为沪语称"拉琴"为"轧琴",传统乐器中有二胡、单弦、四弦,而没有"三弦"(北方乐器中有三弦),于是人们把不入调门的闲聊讲作"轧三沪"。还有一说认为,"三"是"讪"之讹。沪语中把搭腔讲作"搭讪",如《海上花列传》:"一顿搭讪,直搭讪到搬上晚餐始罢。"而"胡"又有"胡调"之义,于是讲作"轧三胡"。
卖相
俗语:商品、物件等的外观。如"这种东西卖相好来兮,里向是一太糊涂"。指人的外貌。如"你的女儿卖相介好,人又端庄,还怕寻勿到好人家"。词义直接来源文字。就是妓女的相貌是供出卖的,于是像商品一样被叫做"卖相"。就是"卖相"用于指人的外貌时多指非正派的女子,现已广泛用以指任何人的外貌。
来三
能干、精明、可行,词义出处无定说,一说以为写作"来山"。旧时许多庙宇建在山上,来到山上敬香的人越多,则菩萨越灵,同时也意味着庙中僧人有本事。而据清人住《吴下谚联》中讲:明末有一位考官在江南主持考试,派人四处放风说,考生只要交付白银三百两,就保证能录取秀才,并说不另开具收据,进考场就知真假。交付三百两的考生进考场后被安排到"来字三号"的考棚里,凡在"来字三号"靠栅的考生也全部考中了秀才。该事传出后,吴语即以"来三"喻可行。但封建社会的考试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像这样的公开舞弊似乎不可能。故"来三"可能是"襕衫"之讹。襕衫是一种上衣下裙相连的服装,古代规定为士大夫以上者的常服。到了明清时期,又规定襕衫为秀才、举人的公服,同时又规定需用蓝布制作,于是也被叫做"蓝衫"。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考试是走上仕途的最基本方法,小地方的秀才已是有名望的人,举人的地位就更高了。襕山或蓝衫是读书人穿的服装,于是"襕衫"也成为精明、能干者的代词,并沿用至今。后人不知"襕衫"出典而讹作"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