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261 弄堂茄山胡 八仙桥到底在啥地方?

广播261 弄堂茄山胡 八仙桥到底在啥地方?

2018-11-10    10'21''

主播: 阿拉顶呱呱

1843 20

介绍:
广播261 弄堂茄山胡 八仙桥到底在啥地方? (2016-05-14 06:05:33) 作者:畸笔叟 很小就晓得上海有个八仙桥。 外婆家在南市,要乘2路“噹噹车”(有轨电车)去,有一站就停在龙门路上,不过卖票员总归喊:“八仙桥到了!”印象中这是一个闹猛地方,尤其是礼拜天。电车一从淮海路上转进去,司机就不断地用脚踏铃,“噹噹噹噹——”,上街沿下街沿侪是人,电车轨道上也是,只是听到铃声才慢慢闪开。那“噹噹车”,很像春耕时的一把犁,坌开了黑油油的沃土——那时的人们多穿蓝黑衣服。 不过,那么多次来来去去,却从来没看见过桥,更没有看见过八仙。好奇了,就会问。问了,才发觉大人们的回答总是支支吾吾,有的说那桥原来在龙门路金陵路口,有的说在西藏路金陵路口,也有说在西藏路淮海路口的,莫衷一是。反正上海的很多马路都是填河造成的,河没了,桥也就没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根本没有什么八仙桥。以前云南南路叫“八里桥路”,七传八传传成了“八仙桥”亦未可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圈兜下来,竟是悠悠几十年的光阴。我终于又有好奇心来问,八仙桥到底在啥地方?这几年,写写老上海成了一桩时髦的事体,人人轧一脚。浩如烟海的写老上海的书籍文字里,我依然找不到那座桥,更找不到八仙。最近巧了,礼拜天偶然去趟文庙,居然只花了十块钱就淘着一本好书,我终于在那本书里找到了八仙桥所在位置的线索。 我相信这里面的线索,是因为这本书竟然是上海市公安局户政处于1989年编成的。简单地说,一百多年前,有居民住在一条叫“八仙桥路”的地方,登记户口时,有名有姓有弄有号,白纸黑字,从租界当局一直传到现在的派出所,不可谓不牢靠。当然,书里也有些细节不够准足,下文会提及。 这本书对“八仙桥”的描述是: 金陵中路与西藏南路和龙门路交会处一带。以此地原周泾河上的八仙桥得名。有一张1944年的地图干脆就把“八仙桥”三个字写在了麦高包禄路(今龙门路)和恺自尔路(今金陵中路)的十字路口。不过周泾并不流经这里。周泾本是老西门郊外的一条南北向的河,北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南连肇嘉浜(今复兴东路),1914年被填河造路,叫敏体尼荫路,后改为西藏南路。 那么八仙桥就该在西藏南路金陵路口或者西藏南路淮海路口了,那为什么当年的大人告诉我时是那么的不确定呢?再来看龙门路。 上世纪末,淮海路南侧造了个“连卡佛”,把龙门路给腰斩了。我小时候,龙门路是穿过淮海路继续往南的,淮海路龙门路十字路口有一幢标志性建筑,那就是派恩亚大戏院(嵩山电影院)啊。那么好的电影院说没就没了,我是记恨的。就像南京西路的夏令匹克电影院(新华电影院)说没就没了我也是记恨的一样。却原来,龙门路北起武胜路,南到桃源路,1865年就造好了。不过,直到1900年,法租界的西边只到周泾(今西藏南路),因此龙门路属于“越界筑路”。法租界当局要提前越界在周泾以西造这样一条斜斜的路,是因为如今的淮海公园,原来叫外国坟山,最早叫“八仙桥公墓”,而龙门路的俗称就是“坟山路”。不过坟山路却并不直达坟山。真正与外国坟山(今淮海公园)连通的是东西向的桃源路。 终于要来查看这本书里关于桃源路的说明了。东起西藏南路,西讫普安路,1889年筑东段,曾名八仙桥路。1902年筑西段,初名闽江路,1909年更名爱来格路,习称北诸家桥。1946年合并后改为今名。 八仙桥,终于出现了。据此,可以推断,八仙桥不大可能造在恺自尔路(今金陵中路)与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之间,也不大可能造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与宁波路(今淮海东路)之间,而极有可能造在八仙桥路(今桃源路)上,或者说,八仙桥路(今桃源路)修筑在八仙桥的东侧或两侧。也就是说,八仙桥的位置是在如今桃源路横跨西藏南路(原周泾)的地方。 这本书关于桃源路的记录有一点小小的自相矛盾,即桃源路并非“东起西藏南路”,在周泾的东边还有那么一小段。众所周知,原来的南市区和卢湾区就是以西藏南路为界的,它自己在记录门牌号码信息时也这么写:门牌:单37-71,双50-66,(属)南市(区)小北门(派出所管辖)。单73-167,双68-188,(属)卢湾(区)济南路(派出所管辖)。 现在只剩最后一个疑点了。即八仙桥路究竟只存在于周泾(今西藏南路)之东,还是八仙桥路在八仙桥的两边都有。我倾向于两边都有。从修筑年份看,东西两段都在1900年前筑成,都属于越界筑路。与龙门路一样,也是为了方便法租界的人们去外国坟山(今淮海公园);不过,既然龙门路筑成在先(1865年),那所谓的八仙桥路的东段会不会接通龙门路呢?不接总有点说不过去。可惜的是,八仙桥路的名字只存在了20年,1909年就改成了爱来格路。再过5年,也就是1914年,周泾被填,八仙桥也不复存在了。 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八仙桥和八仙桥路没有了,龙门路金陵路一带却因八仙桥而声名鹊起,近悦远来,成了沪上颇有名气的商圈。1937年前后,沪上最著名的布店“三大祥”有两家都在八仙桥开出分店(另一家信大祥没来过),协大祥和宝大祥几乎是并肩而立,共同繁荣了将近半个世纪。 50后的男男女女当年谈朋友,恐怕都去过八仙桥的这两家布店。当年的女孩子就是喜欢逛布店,东摸摸西量量,问长问短,一泡就是一两个小时。因此,1970年末到1980年代初,八仙桥的这两家布店门口有过一道特殊的风景,那就是男朋友或未婚夫们都站在店门口抽烟,因为男人们根本没那个情致和耐心陪女人欣赏花布,只好枯等。有时候男人们即兴瞎聊聊还真聊出过好朋友呢。何必抵赖,我也是当年其中的一员。 为这两家布店配套的是,在龙门路淮海路口开出好几家辅料纽扣针线商店,扯布做衣裳嘛,少不了要肩衬胸衬夹里硬衬的,生意也被带得十分红火。有时候,在家里衣裳做到一半,缺点啥,骑着脚踏车到这里来,样样能配到。不过这些店的前身,据说多半是卖蜡烛锡箔的,坟山路嘛。 至于说到八仙桥小菜场,它的名气是1980年以后才有的。八仙桥小菜场后面有条小路叫孟神父路(今永善路),所以这里以前也叫“三角地小菜场”,不过论名气,比虹口的那个逊色多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八仙桥的北面不远,就是当年著名的宁海东路,它本来就叫菜市场街,有上百年的名气呢。现在吃蟹要去铜川路买,老早吃蟹要去宁海东路买的。我吃过的唯一一只八两重的大煠蟹就是在宁海东路。那肉瓣太厚太大,感觉反而像在吃鱼。 不知从哪年起,路经八仙桥的公共汽车的站名都改了,于是,八仙桥这个名字离我们越来越远。如今我的脑子里只剩下那一段童谣: 从前有个老伯伯, 年纪活到八十八, 八月八号早上八点钟, 伊乘八路电车来到八仙桥, 买了一碗八宝饭, 用忒八十八块八角八分八厘八。 唱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不过是童谣。八路电车是不到八仙桥的,八宝饭也没有那么贵。不过很多老伯伯用不着活到八十八,就可以看到八十八元的八宝饭了。八仙桥旁边的房子也已经超过八万块一平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