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读书会晨读2月17日《西江月》司马光

吾道读书会晨读2月17日《西江月》司马光

2019-02-12    05'09''

主播: ~周晓

217 3

介绍: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宋代: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译文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司马光以一部《资治通鉴》流芳于世,并未以词作闻名,然其著词功力,仅从这一首《西江月)便可见一斑。 上阕四句描写宴会上遇见的女子:松挽云髻,发饰精美;薄施脂粉,妆容淡雅;体态轻盈,裙裳犹如青烟翠雾笼罩;舞姿动人,就像柳絮游丝一样优美轻柔。作者在这里用了“松松” “淡淡”两个叠词,不仅在声律上使得诗词更富有节奏感,同时也令佳人之美显得十分逼真,简直跃然纸上。“松松”予人慵懒随意的印象,但“宝髻”一词表明这份随意中透着精心修饰的妩媚;“淡淡” 说明不是浓妆艳抹,凸显女子的心灵手巧、清丽雅致,而随着作者的描述,读者眼前也仿佛浮现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女子形象。 下阕转为写情,一来抒发了席散酒醒后对佳人的相思,二来进一步衬托其不同寻常的魅力。正因为那位女子是如此的色艺双绝,所以作者在夜阑人静时仍念念难忘,对月追思,甚至发出“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之叹。然而,这种难以自禁的情思又不同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强烈渴望,它恰如佳人的妆容,是淡淡的,却又无法忽视和遗忘,因此作者哪怕已是酒后清醒了,依然伫立于月下,静静地回忆她的袅娜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