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轩堂晨读第1022期《海底七千米,深海蛟龙号的故事》

紫轩堂晨读第1022期《海底七千米,深海蛟龙号的故事》

2019-11-28    09'34''

主播: ~周晓

163 1

介绍:
读本好书,听段故事,各位书友,早上好!我是主播周晓!今天给大家分享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许晨的《海底七千米,深海蛟龙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在狂风暴雨中寻找消失的蛟龙号。2011年7月29日,狂风吼叫,大雨滂沱,天空上乌云翻滚,海面上浪花飞溅,这是蛟龙号海试队五千米级海试中的第四次下潜。整个实验过程一切顺利,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个重大的意外和考验,在后面等着大家。17点30分,蛟龙号完成试验,正在上浮中,北京的国家海洋局宽大的一号会议室也开通了视频连线。现场已经拉起了一道横幅:热烈庆祝蛟龙号五千米级试验圆满成功。由此可见,大家那急切而又兴奋的心情。而就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向九”船里的指挥部突然接到水面支持系统和蛙人小分队的报告,收到蛟龙号浮出水面的信号,可是天气恶劣,能见度很低,迟迟没有发现潜水器。指挥部里大吃一惊,几位副总指挥马上跑到甲板上,急切地瞭望。蛟龙号已经浮出了海面,水声通信中可以听到声音,可一直未能发现它的踪影,而在大海上方位又很难说的清楚,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能及时回收到甲板上来,那么,一是有可能被母船撞上,二是有可能被海流推远失联,那可是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的潜水器,还有三名国宝级的潜航员啊!大家焦急万分。半晌,传回来的消息还是没有找到蛟龙号。而此时风雨更大了,风浪翻涌,使得母船摇晃不止。北京方面此时从视频中看出了端倪,问道:“怎么啦?是不是风浪太大?不好回收啊?”刘峰只得实话实说:“刚才接到报告,蛟龙号已经上浮到水面,但是目前乌云密布,能见度极低,还正下着瓢泼大雨,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电视会暂停!你们赶紧组织人寻找潜水器,保证安全回收!”刘峰放下话筒,转身传达命令:“所有人都到甲板加强观察,在发现蛟龙号之前稳住母船不动。”全体队员立刻执行,除了驾驶室,轮机舱内值班的,包括随行记者,炊事员都跑到前后甲板,左右船舷。一层二层三层平台上全都站满了人。按规定,如此大的风浪,船舷外,甲板上是不能站人的,以防被卷入大海。可现在顾不上这些了,蛟龙号和三名队员的安全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船上前后的照明设备全都打开了,大家冒着越来越大的雨水海风,瞪圆了眼睛,使劲寻找着,判断着海面上的每一个影子。此时通话还行,但就是说不准方位,看不见潜水器。指挥部命令主驾驶把舱外的灯打开向天上照。然而,映入眼帘的,除了海水还是海水,除了波浪还是波浪。蛟龙号绝不能这样消失在茫茫大海中,蛟龙号必须找到!可是,蛟龙号到底去哪儿了呢?每个人都在心中热切的呼唤着。虽说还不到18点,但是乌云和大雨罩住了整个海面,什么都看不见了,如果再过一会儿,天色完全黑下来,在波浪中寻找一只蛋壳似的潜水器,那真叫“大海捞针”。海试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李向阳,年轻沉稳,遇事不慌,一直在指挥部操纵安装在后尾顶的高清云台。此时他正操作着云摄像头,像犁铧一样一寸一寸地翻着水面。突然,他发现有一个亮点闪了一下,他连忙放大摄像机的镜头,哈!哈!正是蛟龙号!他赶紧大声报告,左舷70度,距离200米,发现目标!消息传到了驾驶台,技术精湛的陈存本船长亲自操作,迅速调整母船的航向,一点一点摸索靠近。不一会儿,大家就发现了在波峰浪谷中时隐时现的“小胖”。这是工作人员对蛟龙号的爱称,因其圆滚滚的身子而得名。蛟龙号终于找到了,但是如此恶劣的天气,蛟龙号能不能顺利的回收,成为摆在眼前的巨大难题。这又该怎么办呢?这时,等不及母船靠近,蛙人迅速驾驶小艇,拖着龙头缆,开足马力顶风冒雨向蛟龙号方向艰难地航行,小艇几次差点被大浪掀翻,都被机智的蛙人们给稳住了,一步一步挂上托拽缆,拖到母船的尾部,再利用一个涌浪过去的瞬间,手疾眼快挂上了主吊缆。考验水面回收人员的时刻又到了,风高浪大,潜水器摇摆不定,一不小心就可能撞在A型架或者船帮上,使得好不容易回家的蛟龙号受伤。关键时刻还是副总指挥于建勋站了出来,亲自担任操盘手。他站在了船边上,暴风骤雨像一条条鞭子似的抽打在他的脸上,身上……终于在全体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干脆利落的将蛟龙号回收到甲板上。所有人身上全湿透了,包括工作鞋里都灌满了雨水。人们常说经历了风雨洗礼,队伍会更加成熟,战斗力会更强。蛟龙号海试过程,那真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风雨的洗礼。这次出现的迟迟发现不了已经上浮的潜水器的问题,引起了全体总师组的高度重视,经过研究,决定在蛟龙号安装一套GPS全球定位系统,一旦返回水面,马上打开,向母船报告自己的坐标位置,这样就再也不会发生类似的惊险场面了。我们经常会用“十年磨一剑”来比喻做成一件大事所付出的艰辛。一项新的科技的研发成功是背后无数科研人员用心血,甚至生命换来的。中国蛟龙号创造了世界级潜海深度记录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的深度。中国科技人仍然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向大海的更深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