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好书,听段故事。
张海迪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五岁的时候,因为患脊髓血管瘤,胸部以下高位截瘫。然而,她就是以这样的残疾之躯做到了很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被誉为“中国的保尔”。轮椅上的张海迪不仅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还曾经作为运动员参加过一场国际运动会,吃惊吧?作为一名肺活量只相当于五岁儿童的张海迪来说,她究竟是如何完成比赛项目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开张海迪所写的《生命的追问》,去读一读张海迪当运动员那段鲜为人知的经历。1994年的九月,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有600多名运动员,张海迪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么,她参与的是什么比赛项目呢?——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我选择了气手枪,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尝试。在健康人看来,我被疾病剥夺了自由,只能终生在轮椅上生活。可我觉得残疾可以剥夺一个人的行动自由,却不能限制她的心去飞翔。我参加的是女子气手枪坐姿三级的比赛,组委会是在临近比赛前两个月才通知我准备比赛项目。而这时候的我根本就没摸过枪,更不知道射击运动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是,我还是决定要放手一搏。体育运动竞技学校专门派来了一名全国十佳射击教练,教练第一次见到我这样对我说——要知道我们只有两个月的训练时间,我们一个射击运动员一般要练好几年才能参加国际比赛。所以到九月,你要是能有勇气去赛场就够了不起的了。教练开始指导我举枪,做瞄准动作。他要我平伸胳膊保持稳定,可我的手却一个劲儿地发抖。对于我来说,这将是一个挥汗如雨的夏天。举枪!瞄准!放下!举枪!瞄准!放下!教练的口令声中,我一次次举枪又放下,每次举枪多重动作做完,我的胸部都急剧地起伏,大口大口的喘气,甚至需要教练用力捶我的脊背,帮助我呼吸。几天下来,胳膊已经疼得抬不起来了,肌肉又热又疼又紧张。晚上甚至疼得睡不着觉。我想尽办法解除疼痛,把胳膊浸在很烫的水里,用绷带紧紧缠绕胳膊。时间就在枪声中匆匆闪过。
一个月后,张海迪第一次打出了360环,40发弹,十发一组,四组平均九环。张海迪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她在幻想着比赛中大获全胜。而此时教练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教练这样说,今后每上一环都会难上加难,对射击的精确度要求会越来越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和心理承受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张海迪对教练的话是将信将疑。不过很快教练的预言就成真了。自从打了那个360环之后,张海迪的射击成绩开始不稳定。假如她感到有陌生人站在身后,她就开始慌乱,手就开始发抖。于是,她就打七环,六环,五环。那一天,甚至还打了一个三环。
我竭力克制自己,可是越想就越打不好,我变得急躁,烦恼,沮丧,终于忍不住哭了。
在教练的开导下,张海迪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体育就是要一次次冲破人的能力的极限,冲破极限的代价,就是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残疾人运动员更是如此,胳膊磨破了,整天贴着橡皮膏,腰部的皮肤也在轮椅扶手上硌出了血,血迹渗透了运动衣……正当张海迪踌躇满志,怀着必胜的信心,等待着一场决战到来的时候。组委会却宣布了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原来,所有参赛选手当中,竟然没有参加女子气手枪坐姿三级比赛的其他女选手,也就是说张海迪没有了对手。听到这个消息,张海迪非常失望。不过,她马上安慰自己说,既然别的国家没有这种级别的选手来参赛,就说明那些残疾人没有人能像她一样战胜自己,她还是胜利了。张海迪最终决定去参加一场和自己的较量。9月4号上午,张海迪忍受着身体的疼痛,来到了赛场。按照比赛的规则,她要在一小时15分钟之内打完40枪。
我不断调整自己,摒弃一切杂念,九环,九环,十环,分数在向上累加。我的胳膊开始微微颤抖,我几次举起枪却怎么也扣不动扳机,我的手指的肌肉因为紧张已经变得僵硬,我举起枪放下来。再举枪,又放下。我第九次举起枪来,啪!九环。随着最后一声枪响,人们拥上来给我鲜花,跟我握手。
张海迪最终以40发弹,命中337环的成绩结束了这场没有对手没有奖牌的较量。走出射击场,张海迪仰着头强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她说——我让泪水流到喉咙里,我不愿让人看见我的眼泪,就像小时候一样。如今,张海迪已经是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的团长,回忆起这段往事,张海迪无怨无悔,在她看来,这是生命中一次超越。她说,训练中既克服了身体的障碍,也完成了运动项目的挑战。只要敢于奋斗,人生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