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轩堂晨读  浅读《论语》 32

紫轩堂晨读 浅读《论语》 32

2022-03-20    06'15''

主播: ~周晓

278 2

介绍:
32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失去主帅,但一个人不能丢失志向。” 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孔子在两千五多百年前就能意识到个人的力量,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可以看成对人的尊重,甚至可以看成是最早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在同时代的西方社会还把神的意志当成至高无上的意志去崇拜的时候,孔子已经意识到普通人的志向也是难以改变的,因此也就必须给予重视。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轻易改变一个人的意志。 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准备派兵攻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把以前扣押的汉朝使者都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意,就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随员常惠等人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奉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返回汉朝,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匈奴发生内乱,苏武一行都被匈奴扣留下来。单于派人去劝说苏武投降。苏武一听让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拔出刀向脖子抹去。劝降的人赶忙将他救活。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刀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苏武坚决不投降。单于只好把他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值严冬,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一段时间过去了,居然没有饿死。单于见折磨苏武也没什么用,就把他送到北海(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边去放羊,并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你才能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人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挖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老单于死了,匈奴国内又乱了起来,分裂成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就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在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单于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过了一段时间,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朝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道:“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带,上面写有苏武的信,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就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会好好地送他回汉朝去。”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只剩下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