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道:“颛zhuān孙师(即子张)与卜Bǔ商(即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又不够到位。”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做得不够同样不好。”
“过犹不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中庸之道”。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注解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于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过和不及,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孔子教育学生要行中庸之道,认为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
过犹不及
鲁哀公请孔子从弟子中推荐人才。孔子在写推荐名单之前,分别与一些弟子交流看法。子贡想向老师孔子推荐颛孙师和卜商两人中的一个,就试探着问孔子:“您认为颛孙师和卜商两个人哪一个更好一些呢?孔子说:“颛孙师做事经常做过分了,而卜商办事总是留下一些尾巴,未处理清楚。”子贡接着问:“如此看来,老师还是认为颛孙师要好一点?”孔子斩钉截铁地说:“过犹不及。做事都要有一个度,做过分了和做得不够到位同样不可取。”子贡说:“我明白了,老师讲‘过犹不及’,是说超过事物的
一定界限和未达到一定界限都是不好的。”
孔子点了点头,说:“在做事情方面,他俩各有不足。但从主要方面看,他们还是比较能干的。”
后来,孔子给鲁哀公提交了10个人的名单,颛孙师、卜商都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