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解1——人之初

三字经讲解1——人之初

2016-03-18    32'53''

主播: ww_echo

6214 48

介绍:
【正音识字读经典】微信公益课程——泰勒吴军华老师主讲。 第1讲(1月18日) 開篇語和 “人之初” 先讀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因為今天是臘月初九,也就是文天祥去世的七百三十三年的忌日。我們在文天祥七百三十三念的忌日來重新開始我們正音識字讀經典,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文天祥大約在二十歲的時候就中了狀元,是南宋末期了不起的人物。他寫的《過零丁洋》,是來到廣東這邊,大概在海豐這裏被元軍活捉了。元軍帶着文天祥到伶仃洋的時候,文天祥感慨自己的一生,寫下了上面的詩篇。 南宋的末代皇帝在崖門海戰的過程當中,跳入海中。從崖山海戰之後,就意味着南宋結束,然後就開始了蒙古人的統治。我們很多學者認為崖山之後無中華,是因為崖山海戰之後,也就是南宋之後,我們中國文化的走向有了很大的變化。 但是不到一百年,又回到了明朝,又回到了我們漢人的手中。我們在百年前新文化運動的時候,中國的的文化也是有了非常大的走向。如果比較一下,崖山之後,和新文化運動之後的變化,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崖山之後,雖然是蒙古人進行統治,但是蒙古人採取的策略還是用漢人的辦法來統治漢地。但是新文化運動以後,我們確實徹底否定了中國文化,將我們中國文化的走向變成了全盤西化,這還是有很大的變化的。 文天祥誓死不投向蒙古人,這不僅僅只表現了他對宋朝的效忠,也是表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效忠。像文天祥這樣的氣節,非常值得我們今人來學習。 在歷史上,是誰發現了文天祥這個人才的?那就是《三字經》的作者王應麟。 當文天祥二十歲的時候,王應麟三十三歲。宋朝正在舉行科舉考試。王應麟為副考官。這個時候那是舉官已經是按照名次呈送上去,那麽皇帝呢基本上正常的話,就按照舉官所呈的名次過過目,然後就公佈了。 但是皇帝看過卷子以後還是有所升降,將第七卷拿在手上。王應麟讀後非常激動:“試卷古意如鬼靜,忠肝如鐵石。……”王應麟非常感慨,將第七張卷子放在最前面,這是可喜可賀的。因為皇帝得了一位好的士。 於是以第七卷為首選,及致暢明次第,乃是儒林文天祥。王應麟讀其文而知其人,鑒賞力可以超人一等。而文天祥一生亦不負所知,真千古所未有。 王應麟比文天祥大十三歲,他相對比較長壽,活到七十多數。文天祥只有四十多歲就去世了。因為他是死在元大都,最後是由元朝的皇帝給命令砍頭的。 正是有了王應麟的舉薦,才有了文天祥的未來。也給我們見到了一個忠貞烈士。看到了文天祥這樣一個維護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人物。文天祥在歷史上揚名天下,我們應該記住。我們更應該記住能夠識才的王應麟。 王應麟生在南宋,元朝之後,不願意出去為官,也就是說他不願意在蒙古人的統治下為官。那王應麟幹什麽呢?著書立說,傳承文化。 如何傳承文化呢?有很多方式。但我們古人知道,傳承文化,要從娃娃抓起。王應麟結合歷代古代兒童教育的古書基礎上,結合當代的情境,能了為了更好地在當時蒙古人的統治下能夠把中華文化給我們孩子傳承下去,就寫下了《三字經》。 這個《三字經》迄今為止,已經流傳了七百多年。而且《三字經》還會繼續流傳下去。尤其是在蒙學階段,《三字經》是一個了不起的蒙學讀物。 在元朝人的統治下,我們的孩子們就通過《三字經》這本蒙學教材將中國文化的啓蒙教育落實到每個孩子的心中了。 我們第一階段“學”這部分。也就是從“人之初”一直到“不知義”。 我們這一次是要正音識字讀經典。是要正音,所以我們從聲音開始講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正音: 關於正音,首先要正聲母、韻母、聲調。聲母、韻母,我們首先要發清楚。但是聲調,這是我們漢語言一個重要的語言因素。因為不同的聲調,就是相同的聲母、韻母,它們往往是表達不同的意思。 在我們讀的《三字經》開篇十二個字當中,首先就有一聲,我們稱為平聲,或者稱為陰平,像“之,相”就是了。還有陽平,像“人”。陽平,也稱作二聲。還有呢,是三聲,我們稱作上聲,“本、遠”。 去聲是“善、信、近”。去聲又稱是四聲。還有一個音是入聲,“習”。這個入聲,我們目前普通話歷史沒有了,但是在我們的許多方言語系里還是有的,尤其是南方語系,這個入聲字還是相對比較明顯的。我們廣東的幾大方言,這個入聲字是非常突出的。 所以按照聲音來分,我們字的發音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平聲呢,分為陰平、陽平。原來上、去、入也各分陰陽的。但是在我們普通話裏陰、上已不分,入聲普通話已經消失了。 正音,首先要知道我們漢語聲調的區分。我們為了更加方便,將聲調分為平和仄。平聲為平,上去入,統統歸為仄聲。用我們現在的聲調來講,一聲二聲歸平聲,三聲四聲和入聲歸仄聲。 平聲,顧名思義就是平穩的意思。仄聲,顧名思義是不平的意思。那我們從直觀上來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平聲往往會讀得低一些,仄聲會讀得高一些,因為它不穩。 還有一個規律,那就是平長仄短,平聲字要讀得長,比方我們說“平---安----”,讀得長,就把字義給讀出來了。仄聲讀得短。“出入”這兩個字是仄聲,而且是仄聲中的入聲,所以要讀得特別短促。 我們先按照平長仄短、平低仄高來讀一下今天的這十二個字。 漢字本身的特點要求我們這樣讀。另外我們注意依字行腔,然後可以把文本的意思讀出來。比方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兩句當中強調哪一句?很明顯是強調“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兩句強調哪一句?很明顯是強調“習相遠”。由於我們強調平低仄高、平長仄短的辦法來讀,那麽這四句那個是重點,都可以讀出來的。 上面簡單地講了正音。我們漢字的特點是有聲母、韻母、聲調組成的。今天特別講了聲調。由於聲調不一樣,那麽它的長短高低也就有所不同。我們通過《三字經》開篇的十二個字做了示範。 識字 《三字經》開篇用了十二個字,不相同的有十二個字。我們現在通通講字或講文字不區分。但最初的時候,我們文和字是有區分的。簡單的區分是“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獨體的像“人、之、本”這些稱為“文”。像合體的“初、相、近、遠、習”,這些都成為“字”。 許慎《說文解字》里,“文”,也就是獨體的字是用來說的。“字”,也就是合體的字是用來解的。所以說文解字是說的兩件事情。文是用來說的,字是用來解的。 先說今天的第一個字“人”。這個“人”只能用來說,不能用來解。因為它是文。獨體為文。我們在甲骨文裏面,“人”的形狀是有很多種的。但是,在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人形狀當中,好像是幹活弓背的樣子。我們就用弓背幹活的樣子來代表我們的人。是靠它的形象來代表。這是說的。說文。 《三字經》的開篇就講到了人,這很有意義的。我們古人寫書有一個特點,就是把最重點往往放在前面,用我們的話來就是講開門見山。《三字經》是一本什麽樣的書,開篇已經講得很清楚。我們讀這個“人”的時候,要有自豪感,要有天人合一的感覺。是“人----”另外,我們古人一直認為人是與天地平齊的,所以我們有天地人之說。人是跟天地一樣大的,讀起來要有自豪感。請讀“人----” 之:上面是甲骨文“之”的形狀。這個之的形狀好像是小草剛剛通過地面。 人之---- “之”在這裏表示的的意思,所屬的意思。但讀起來還是跟他的原意是一致的。要逐漸放大。“人”要讀出自豪,“之”要讀出放大。 讀“之”的時候,要有逐漸放大的感覺。它最初的意思是越長越大。 初:這是字。我們看這個字形就知道,一邊是衣服的衣,一邊是裁剪用的剪刀,是刀。它的意思是表達裁衣之初需要用簡單來裁那個布。 好多人看了這個字以後會說是拿着刀來剪衣服。不是的,而是拿着刀來做衣服。最開始的時候是要剪布,所以說是“初”,所以說“裁衣之始謂之初”。 初的發音非常像我們裁布時那時候所發出的聲音。我們現在都是買衣服了,不裁布了,聽不到裁布的聲音了。想象一下我們母親那個時候經常會做衣服,那麽裁布的時候經常會發出“初----”的聲音。因此這個“初”的發音是chu---- 關於識字這部分,我們講了獨體為文,合體為字。大家要知道我們的漢字有文有字。 小結: 我們講了文天祥,通過文天祥講到了提拔文天祥的王應麟。通過講文天祥和王應麟他們用不同的形式來傳承我們的中國文化,開始講到了《三字經》。 《三字經》,我們首先講了正音,知道我們漢字的聲音是有聲母、韻母、聲調組成的。其中聲調又分為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又分為平和仄。 我們漢字的構成分為文和字。獨體為文,文只能用來說的,合體為字,字是用來解的。今天開篇講了十二個字,實際上是十個不同字形的字。“人之初”,說兩個字,解一個字。 最後用一首詩結束: 正音識字讀經典,吾等文山忌日吟。三字厚斎傳道統,開蒙即學聖賢心。 這首詩的意思是:“正音識字讀經典”是我們這個群的名字。“吾等文山忌日吟”,我們在文山(文山是文天祥的號)忌日的這天開始讀經典。“三字厚斎傳道統”,《三字經》是由王應麟所做(王應麟的號是厚斎)。我們通過《三字經》可以傳習道統。“開蒙即學聖賢心”,孩子在開蒙的時候就要學習聖賢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