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解153——通古今,若亲目……

三字经讲解153——通古今,若亲目……

2016-08-25    42'49''

主播: ww_echo

1510 18

介绍:
正音第153讲摘要:请关注正音公众号,获得更多学习信息 2016年8月25日星期四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今 今,是时也。——《说文》,今,时辞也。——《苍颉篇》,今是现在的意思,三字经中今也是现在的意思,通古今,古是以前,今是现在。通过了解历史知道今天,要把历史和今天通气来。 若,甲骨文,女子雅座,后来高坐凳子,孩子玩耍时经常会有这样的坐姿,上面中间是头发,两边是两只手在梳头发。这个字的重点表示一个女子雅座用双手在梳头发,梳头发是重点,把头发梳顺,以此表达顺从之意。读ruò,喏与若比较接近,也是顺从之意。尔雅中若:顺也,诗经中也是顺从之意。万民是若,天子是若,是指顺从之意,在顺从的基础上引申为如同,像。《墨子·尚贤中》: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此处若指如同,像的意思。圣人之德像天那么高。《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乐府诗集·木兰诗》关山度若飞。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天涯若比邻。三字经中通古今若亲目,也是像的意思。是入声字。 目是眼睛,小篆把眼睛竖起来了,像眼睛的形状,外轮廓像眼眶,里面是眼珠,瞳孔。本意为眼睛的意思,《说文》:目也是入声字,目,人眼,象形。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都是眼睛的意思。《易·小畜卦》:夫妻反目。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把眼睛写得非常形象。三字经中目用的是原意,好像是亲眼看到的。 廿四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三字经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次第:亲师友,习礼仪,习礼仪的重点是学习孝悌,首孝悌,次见闻,见闻分为知某数,识某文。识文方面,先学蒙小,再学经学,由小学进入经学,如果不在小学的基础上解经是不合适的。由小学进入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学完后,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在经子通的基础上读诸史,读诸史要考世系,要知道历史是怎样开始,怎样结束。廿四史全在兹,历史学完了,载治乱,知兴衰。历史上有治史,例如汉唐,宋,以治史为主,乱史,一个治史之后往往就是一个乱史,周朝八百年,基本是治史,然后进入春秋战国的乱史,直至进入汉朝相对稳定,但到了东汉结束后,又处于乱世。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讫两晋。进入南北朝相对是乱世,到达隋唐逐渐又进入一个治史。唐朝之后进入五代十国,又基本属于乱史,到了宋朝基本又属于治史,接下来就是元明清。三字经告诉我们载治乱中治乱二字,让我们知道了历史的发展有兴衰。 读史者,考实录,读历史的人一定要考实录,要通古今,若亲目。将历史作为一个儒士,把中国的历史若亲目,好像完全展现在眼前。这是对一个儒者的要求,史书有二十四史,这是读历史的重要参考文本,还有实录,写千字文的周兴嗣曾记述了梁武帝,《梁皇实录》,现在保存较完整的还有《明实录》,《清实录》。后人有人写了《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这主要写明朝,《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后人又续写了《续清通考》,合起来叫史通。读史,儒士就要要下功夫了。 历史的兴衰,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孟子通过对历史的总结,是对未来做出了一个预测。历史五百年差不多就有一种循环往复。 治史、乱史、兴史,衰史。为什么不能总处于治史,兴史?同问:一个人能不能永远不生病?恐怕也没有。这个朝代这么好能不能永远存在下去?所谓的万岁,长生不老,只是一种祝愿。治乱兴衰就如同人有生老病死一般。若想一个朝代始终在兴史,治史,也是不可能的。一个朝代的兴替和结束,只能说是气数已尽。 公司办公室里讲的基业长青,也是不可能的,公司也是有兴衰,早晚会有死亡的一天。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学习了历史后,应更清晰这一点。是治史是要做治世的事,乱史时做乱世事,兴史时做兴世事,衰史做衰世事。做事的原则就是依照道统行事,依善而行,从仁行事。因为每个人所处的时代是没法选择的,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的。不管是治史,还是乱史,不管是兴史还是衰史,每个人都是可以有作为的,依照道统,可以为天下苍生做出自己应做的事情,尤其是有儒士精神的人,可以在不同的时代做出不同的贡献,从国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处于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在不断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走到了极端,在我们这一代刚好到了掉头的时候。我们就要做好掉头的工作,落实中华文化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处在过渡时期,是弘扬中华文化中的过渡人物,踏实做好过渡工作就能对得起这个时代,对得起儒士情怀。十年以后,正音群或许有一些人能成为儒士。把三字经里的学习次第踏实,认真地读通读透,才能勉强成为及格的儒士。 1916年我们所处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刚建立,军阀混战,中西方思想剧烈融合,乱世纷扰。然而现在我们经过了一百年,2016年所处的时代:却是五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的治世和兴世。要弘扬中华文化,就要在这治世和兴世中把工作做好,这是时代所赋予具有儒士情怀的人的一个大好时机。 (声明:以上文稿记录未经泰勒吴老师校对,仅供参考,详细内容以录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