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解159——赵中令,读鲁伦……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

三字经讲解159——赵中令,读鲁伦……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

2016-09-02    42'21''

主播: ww_echo

328 18

介绍:
正音第159节摘要: 我们前面了解了历史,都是皇室家族的更替,现在到了榜样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口而诵,心儿惟,朝于斯,夕于斯.”这些是我们读书人的榜样.第一个是孔夫子.第二个师赵普赵中令,用12个字介绍一个人,可见是非常认可的.朝代更替无法避免,无论治世还是乱世,符合道统就走.赵普打天下用的是孔夫子的思想,读鲁论,他可以和汉张良萧何相比.宋太祖赵匡胤问过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回答:“道理最大”,宋太祖称赞说:“对的,道理最大,我是皇帝也要遵守”。中国历史上朝代很多,但是真正按照孔夫子所说的道统去做的很少。赵普辅佐皇帝五十年,一直是实践孔夫子的思想。历史从春秋无义战,一路下来,对朝代强权的肯定,是不符合道统的。现在肯定秦始皇,汉武帝,和李世民,能争善战,对宋朝肯定度比较弱。现在新出的歌曲《重回汉唐》,提到的是汉朝和唐朝。自从春秋后人们的观点变了,哪段历史能争善战被赞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是按照孔夫子的道统,到了宋朝赵普做宰相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完整地实现了孔夫子的思想,这在历史上要高度评价。能争善战背后是人民大量消亡,国力衰退,民不聊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汉武帝把文景之治积累下的财富一扫而光,后期百姓生活很艰难,李隆基初期很强盛,后期也发生了安史之乱,国力消耗过度。宋朝不一样,隋唐之后市五代十国,中国版图很混乱,近代的军阀混乱时期都还是承认一个国家,但五代十国中国就是四分五裂,局面很难控制,尤其是后晋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北方契丹,北方的游牧民族占领了一大块地方,到了后汉后周,汉人的地盘大大缩小了。那如何去做呢?宋太祖和赵中令的最大贡献“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时期,整个皇室很弱,孤儿寡母做皇帝,孤儿和皇帝父亲又没有血缘关系,他们看到很清楚,弱皇室就会政权更替,在赵普的策划下完成了陈桥兵变,后周向宋朝平稳过渡,更替过程中人员伤亡很少,旧臣也被重用,没有出现刘邦时期杀功臣灭九族的残忍事件。另一个贡献是“杯酒释英雄”,通过和平的方式让开国功臣拥有自己应得的报酬和荣誉,到地方上去做节度使,主动交出兵权。他们做的很温和,很仁义。赵普是按照儒家思想去治理国家,所以《三字经》中把他放在了第二位。 宋朝国土面积小于汉朝,但开国皇帝和赵中令开了好头,宋代人民的得以安居乐业,很富足。宋太祖去世后,是他的弟弟即位,因为赵匡胤的母亲也很明理,看到皇帝太弱是不行的,不能是儿皇帝,大臣们也都是自然交替,没有出现一代皇帝一代臣的现象。宋朝的历史比我们意象中要好很多,出现错觉是因为后人写历史,元朝写宋朝历史当然就弱化了,就像清朝写宋元明清的历史,感觉上是元朝和清朝很强大,宋朝和明朝很弱,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真个宋朝的治理都是很温和仁义,对周围的游牧民族,都会赠送大量的食物。 下面谈最重要的问题,孔子的思想,孔子认为的理想的人士什么样的?赵普大体上是符合理想人物的,但是文化程度要低一些。“人生三步朽”是指立德,立功(为天下苍生有业绩),立言(为后代留下言说),历史上做到这三点的人不多。中国历史上强权当道,宋朝仁德治国,后被元朝推翻了,个人观点,这是没有完全做到孔夫子的要求。孔夫子提倡“六艺”,礼乐治理天下,射御武力保卫国家,两方面要平衡发展。孔夫子时代,儒生和武将是同一类人,儒士是文武兼修,但后来分开了,文官和武将,文官太弱,武将鲁莽,朝代更替时武将就起重要作用了。反观当下的时代,国学圈里文人多一些。我们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给孩子们加强射御,让下一代全面发展。 总之,赵中令靠《论语》治理国家,靠孔夫子的思想治理国家,让宋朝的百姓过上了安稳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