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期     养老观念的变革

第452期 养老观念的变革

2019-02-01    09'23''

主播: 老秋聊保险 刘秋林

157 1

介绍:
中国式养老:难道我们注定要艰难而孤独地老去? 老秋聊保险 第452期 2019-02-02 如果说“养儿防老”是传统中国特色的话,构建一种社群意义的老年生活,似乎是比较靠谱的、中国式的养老方式。既然无法和子女生活在一起,那就想办法和更多的老年人生活在一起,大家在互助中走完最后一程。 这可能就是我们必然面临的命运。随着老龄社会的临近,这样的日子越来越近。除了拥抱这种命运,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未来中国”叙事。 一对夫妻在医院里,住在同一个病房,病床连在一起,一起输液,互相安慰。他们达成一个绝望的协议:如果有一个人不幸离世,另一个人就选择自杀,因为剩下的一个,本来就难以存活,再拖延下去,尊严注定会丧失殆尽。 孩子们在干嘛?他们在北京幸福地生活着。两个孩子都已结婚,房子在150米左右,他们属于中产中的“顶端”,接近精英阶层,这是让人羡慕的境遇。儿媳妇的一句戏言,让老两口认识到了自己的命运:小康生活的定义,是人均住房达到36平米,三口之家,正好小康,两个老人住进来,就保不住小康了。 不少人攻击两个孩子“不孝”,也有人埋怨这对老夫妻还是不够有钱,如果能帮孩子买到更大的房子,结果会不会不同?这些争吵,反映了中国人普遍的焦虑。事实上,这对老夫妻和孩子的关系相当不错,他们住院后,孩子回来陪伴,但是被他们劝走了。 孩子有自己的工作,这种陪伴注定是短暂的、无效的,老夫妻在IPad上看孩子的照片集,沉侵在回忆之中。这是一个动人而让人伤感的场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迎来真正的老人社会,与子女分离的“空巢老人”会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人们的普遍焦虑表明,我们不但没有找到办法,也没有做好准备。 传统死法 在记忆里,老年总是与家人为伴 中国人之所以还会受到这样的困扰,是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曾见识过传统的死法。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死亡。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种死几乎是完美的:自己在世上没有太多遗憾,子女的生活也让自己放心,自己死的时候,子女能够陪在身边。子女将放声痛哭,同时也会怀念自己。这样,对于那个死后的世界,就不会感到恐惧,因为死亡并不是一种“终结”,不是“生”的对立面,在子女的记忆力,自己仍然是鲜活的。 这种传统的死亡,和中国式的传统养老方式是分不开的。农业社会,大家都生活在大家庭中,子女不会离开父母,子女的一生和父母并没有太大不同。最终,人在死亡的时候,也会获得一种“大团圆”,这才是真正的圆满。当然,这也是一种权力模式,子女必须让父母满意,才算做到了“孝”。在乡村社会,“孝”是所有道德的核心。 这种死亡,以及这样的养老方式,都注定会烟消云散,事实上,它已经消亡得差不多了。放眼全中国,还有多少人能在父母老的时候陪在身边?父母与子女的分离,已经成为中国人普遍的命运,也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 农村的年轻人要到城里务工,小城市的青年以到大城市站稳脚跟为成功,而北上广的父母,又会把帮助孩子能到国外读书、甚至移民,看成是自己的目标。一种新的价值观诞生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分离和远走,就意味成功。就和文章开头的那对工程师夫妻一样,是自己的奋斗让自己变成了“空巢老人”。 孤独,是我们必须接受的转变吗? 这不是什么人类社会的新景观,而是一种全球性现象,也是“现代”的一种表现。 或许,我们必须改变对老年和死亡的看法。“在孤独中”,对老年人来说,并不是什么不幸或者意外,而是普遍的、必然的。它是一种常态,也是现代人必须拥抱的体验。中国人不得不学会如何与孤独相处,学会独自面对老去之后的日子。 过去,子孙环绕被视为是一种圆满,那些没有孩子的农村老人,无依无靠,被称为“五保户”,政府不得不想办法来救助这些“鳏寡孤独”,这种帮助虽然很微弱,却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后来的养老模式:人必须告别家庭,而投入到社会之中。 现代的死亡,是一套复杂的仪式:工业化的焚烧代替埋葬;集体的墓园,代替了过去的孤坟。人最终的归宿,变成了墓园里的一个小小的编号,在他们周围,是那些陌生人的骨灰。 中国式养老 钱,能解决问题吗? 以中国人大无畏的性格,我们更怕的并不是死去后的“孤独”,而是老年。离开子女也不是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呈现出让人信任的养老方式。 中国社会的养老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不管是以房养老还是购买各种养老保险,都建立在这样的观念之上:如果有足够的钱,到老年时就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养老。 这可能就是我们必然面临的命运。随着老龄社会的临近,这样的日子越来越近。除了拥抱这种命运,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