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也许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对父母、对家人如此地看重,这份紧密的血缘关系和强烈的亲情链接,几千年来一直深埋于我们的心中而未曾改变。
然而,什么是真正的孝?忠孝如何能两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尽孝累坏身体算是孝吗?现代人的紧张生活中,如何平衡工作与在父母膝下承欢的时间?……
阳明先生全集中有这样一篇关于孝亲的文章:《与傅生凤》,讲的是傅凤家贫,但又必须由自己奉养父母,他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俸禄,可由于学习太过费神用力,以至积劳成疾将身体累垮。阳明先生对此哀叹:你有尽孝之心固然是好,但如果因此让身体不堪重负,是已经身陷不孝而不自知啊。
傅凤不解,又向先生请教:家贫亲老,难道不为禄仕,就尽到孝了吗?
阳明先生回答说:当然不是。但为求禄仕累坏身体,就是行孝吗?
傅凤答:肯定也不是。
先生又进一步问到:身体累倒,最后禄仕也求取不得,难道算是孝吗?
一番对话,傅凤泫然泪下,他再度请问阳明先生:究竟如何才能免于不孝?先生对此留下了这样一段经典回答:
“保尔精,毋绝尔生;正尔情,毋辱尔亲;尽尔职,毋以得失为尔惕;安尔命,毋以外物戕尔性。斯可以免矣。”
意思是说,存养精力,不要丢了性命;端正心态和情绪,不要让父母因为自己的行为脸上无光;尽职尽责,不要因为事业的得失让父母为我们担惊受怕;正心正命,活在当下,不要因为追逐外物而丧失本心。能做到这样,就能免于不孝。
而在阳明先生的另一篇文章《书黄梦星卷》中,我们可以从父母的角度,来体会何谓真正的尽孝。黄梦星从潮州到越地跟随先生学习,每隔数月便请假回家探望父亲,再隔数月又回越地。阳明先生担心弟子的身体经受不住旅途的劳苦,便询问他为什么一定要来来回回跋山涉水,在家奉养家人的时候一样可以读书提升心性。
黄梦星于是转述了父亲黄坦夫的一段话:
“吾衰矣,吾不希汝业举以干禄。汝但能若数子者,一闻夫子之道焉,吾虽啜粥饮水,死填沟壑,无不足也矣。”
黄坦夫说,他不希求儿子参加科举求取俸禄,只要儿子能闻圣人之道,哪怕自己喝稀粥饮白水、死后置身沟壑都心满意足。
当黄梦星哭着请求父亲能允许他在家多待几天以侍家人时,黄坦夫又这样讲到:
“唉!儿女子欲以是为孝我乎?不能黄鹄千里,而思为翼下之雏,徒使吾心益自苦。”
黄老先生叹曰:孩子啊,如果你不能像鸿鹄那样翱翔千里,却总想做我翅膀下的小鸟,这样会让我心里更加难受,难道这就是你认为的孝吗?
黄坦夫对儿子成就圣道的殷切期盼是如此诚挚,令人感动,更让人起敬。连阳明先生都忍不住感叹:梦星你一定要努力实现父亲的愿望,成为真正的孝子啊!
心-道-德-事,心-道-德-孝。
每个人的心不同,对于“孝”的认识和行为也会呈现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面:“事”上用力,为孝而孝。放弃自己工作和休娱的时间,来让父母度过有人陪伴的晚年。但如果这份孝不是由心而发,仅仅浮于行为表面,那这份孝就是“打引号的”。
第二个层面:“德”上用功,做一份合适的工作让父母衣食无忧,实现父母没有完成的心愿,不必为我们的工作操心,也不必为我们的身体担心,看到的是不断在成长的我们。作为子女,要做一份利益更多人心的事业,“反者道之动”,如此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利益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成就一份更大的孝。
第三个层面:依“道”而行,忠孝两全。我们可能陪伴父母的时间很少,但每次见面都弥足珍贵,当父母想到我们,心中都会升起一份正能量。这时我们对父母的孝和对国家的忠,一定是融为一体的。忠诚于祖国和人民,成就一份与伟大时代同频共振的“大事”,也是真正的孝。
第四个层面:成就父母心灵品质。在更高的层面上孝顺父母,我们不仅要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还要帮助父母解读生命,让父母的晚年充满阳光,这是最大的“孝”。我们要让父母释怀过往生命中的诸多不尽如意,带着一颗朝向光明的心走向人生的旅途终点。当父母的生命开花结果,这份累累硕果必定将会滋养、呵护后代子孙乃至整个家族。
遵循“心-道-德-孝”四部曲,我们明白,真正想要尽孝父母,不必从“孝”到“德”再到“道”,只需我们在心上用功,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进而帮助父母建设心灵品质。如此,我们不仅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还能利益更多民众,更能真正照顾到自己的父母,免于如傅凤一般的不孝,成就如黄梦星一样的大孝。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勿丧本心,如果我们从心出发孝顺父母,哪里还会有那么多外在的讲求?
心上用功,明心净心,愿天下子女尽孝有“道”,愿所有父亲、母亲的生命洒满阳光、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