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我喜欢一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
写这句诗的男子与我相隔不过数十年,他短短三十年的生命留下了许多让人难忘的情诗。很多很多年后,有人提起三百年前一位重情重义的官家子弟,亦有人提起,一个写情诗的僧人。我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发生在十几岁的少年时代。那时的我,已经远走异乡,被秘密安排在措那宗的巴桑寺学习佛法经文。巴桑寺的生活,单调而枯燥,初入人世的我无时无刻不想念阿爸阿妈,想念他们柔和宠爱的笑靥。我也想念族人们亲切热烈的问候,想念他们干燥温暖的手指触摸我的面容,鼻尖依稀闻到大地青草的气息……我更想念,皑皑白雪的山巅,金亮的日光铺满整片雪域,与天空相连。挺拔矫健的麋鹿在山林间穿梭跳跃,白鹤飞过天际,江水悠悠淌过红尘。画里江山,一派安宁祥和。故人在画里,对我展开恍若隔世的笑颜,我依稀猜得他的身份,伸出手,在梦里,他引我回家。
如果语词之光,
不去照亮轮回的世界,
那么这全部的三世之间,
必将沉沦于无边的黑暗。
草原披上了碧玉般的飘带,
晶莹的泉水翻腾跳跃,
天空响起了隐隐的雷声,
年轻的孔雀悠扬起舞。
佛家有三学,我初习佛经时,便是学这最根本的“三学”。所谓“三学”,即佛教三身说中“下士道”升华入“中士道”时需要修炼的“戒、定、慧”三学。
正所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其中的“漏”,是“烦恼”和“非究竟”的意思。因为“戒、定、慧”三学可断除一切烦恼而获得究竟的妙智,故而又称“三无漏学”。
除此以外,诸经论中每提及此三学,多冠以“增上”二字,称为增上戒、增上心(即定学)、增上慧。此“增上”有殊胜的意味,因为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功德殊胜,所以又称“三增上学”,或“三胜学”。
何缘三学如是次第?先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如实知见,故能起厌,厌故离染;由离染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证无所作究竟涅槃。如是最初修习净戒,渐次进趣,后证无作究竟涅槃。
《四分律》言:“波罗提木叉者,戒也。自摄持威仪、住处、行根、面首、集众善法,三昧成就。”
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住处,一切定慧等功德,都由持戒而成就。其中,戒体最为重要,它是受戒者在三宝前发誓持戒时,心里产生的一种转变,能在将来策励止恶修善的力量,甚至在梦中也能发挥功用,不毁禁戒。所以在领受戒法时,必须秉持一颗至诚的心,将“戒体”纳入自身,才能达到受戒的效果。
定,即三昧、三摩地。定能令心专注,远离散乱浮沉,达到平和安详的精神境界,亦称为“禅定”。禅定能产生力量,使我们不易为外境所转,而显发真如自性,长养法身慧命。
慧,即洞悉真理的智慧,其境界甚深如海,又称“般若”。拥有般若智慧,才能断除烦恼,自度度人,获得解脱。三世诸佛因证得无漏智慧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经云:“般若为诸佛之母。”
持戒能折伏烦恼,令其势微;
禅定能遮烦恼,如石山断流;
智慧能灭烦恼,毕竟无余。
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入解脱。
《杂阿含经》云:“三学具足者,是比丘正行。增上戒心慧,三法勤精进,勇猛坚固城,常守护诸根。”《大方等大集经》又云:“所谓戒定慧,无上陀罗尼,能令三业净,一切人所爱。”
——文章选自夏风颜《仓央嘉措 ——我是凡尘最美的莲花》